除夕的食物及寓意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夕的食物及寓意,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除夕吃什么食物
1、八宝菜
鲜美的冬笋、豆腐干、香菇黑木耳,再加点豆腐丝咸菜和红萝卜丝,成就了酱香味浓的八宝菜,是大鱼大肉后解腻的首选!既能够调和口味,又能够增强体质,好吃益处多。
“八宝菜”有家庭邻里和睦、万事和顺、八方进宝之意。
2、糍粑
景宁逢年过节必打糍粑。糍粑是以糯米为原料,清水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红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绵软可口,唇齿留香。
“打糍粑”象征“团结、文明、友谊、和谐”的传统习俗。
3、发糕
以上等的粳米为主料,清水浸七天七夜,再用水磨成粉,沥干后,加上白酒糟,再拌上白糖以及猪油,然后搁竹蒸笼里,慢慢加温。炊好的发糕,又白又糯,中间有气孔又细又密,分布均匀,吃起来软香可口。
“发糕”不仅是一种春节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4、黄粿
黄粿的制作方法非常独特,取山中一种独特灌木烧成灰,沥其汁,浸泡后的粳米呈橙黄色,装入饭甑蒸熟,再倒入石臼,用光滑的杵槌杵打,直到饭粒融合,然后分切小块,趁热将其揉压成圆条状即成。选购黄粿,当数庆元、龙泉两地的最为正宗,最有特色,最是味美。
吃上“黄粿”表示本年的丰收,预示着来年的希望。
5、糖糕
松阳民间过年都有做糖糕的习俗。选用上好的糯米粉加红糖加水和好,再把红糖、桂花、芝麻等撒在米粉里搅拌均匀,放入已铺好箬叶的蒸笼里蒸熟而成。做好的糖糕色泽暗红,香甜可口,也有人在米粉中放入鲜嫩艾叶捣成的糊汁,做出来的糕色泽青绿,又称青糕。
“糖糕”以糕谐音高,寓意高升。
6、泡精肉
按照肉的纹路把精肉切成条,放入盆里,加入淀粉、盐、味精、鸡精、黄酒、鸡蛋搅拌均匀,加入适量面粉再次搅拌,最后放入油锅炸至酥脆即可,外香脆,里鲜嫩,吃起来是满满的幸福感。
除夕的寓意
除夕,也称大年夜,旧语也称为“年关”,是农历新年到来的前一个天,与岁首正月初一相连。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我国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因常在农历(夏历、阴历等)腊月三十,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除夕”中的“除”字是“涂”的借字,意思是“污渎”、“鬼疠”、“不祥”。《老子》中有“朝甚除,田甚芜”的句子,其中的“除”与“除夕”的“除”是一个意思。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时机。
除夕的传说故事
据说古时候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聚会到附近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那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
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
除夕的食物及寓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