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立冬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习俗

邱妹1160分享

立冬是秋冬的过渡性节气,如立春、立夏、立秋一样,都是标志着一个季度的开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2年立冬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年立冬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习俗

立冬的历史由来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二冲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对“立冬,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声‘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译‘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难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水面初疑,未至于坚也。即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

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诉。即土地也开始冻结。

雉入大水为屋: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难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关于难入大水为屋,古人有很多解释。难为野鸡似乎没有多少争议,但关于屋,有多种说法。

《淮南子》:屋为大蛤。《玉篇》亦曰:99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屡蚌,非蛤类乎?《礼记》之注曰:蛟属。

《埠雅》又以蚌屋各释,似非蛤类。

然按《本草》车鳌之条曰:“车螯是大蛤,一名屋,能吐气为楼台,又尝闻海中屋气成楼垣。”

《章龟经》曰:屋大者如车轮,岛屿、月间吐气成楼,与蛟龙同也。则知此为蛤明矣。况《尔雅翼》引《周礼》诸家辩屋为蛤甚明。《礼记》之注,以谓难由于蛇化之说,故以雉子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腰下尽逆鳞,知之悉矣。然复疑之,一日状似螭龙,有耳有角,则亦闻而识之。不若《本草》、《章龟经》为是即一物耳。

大水,淮也。《晋语》日:雉入于淮为蜃。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一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一50℃之多。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的时期。

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

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了。

立冬,不仅被看做是冬季的首日,还一度被视为历年之首,农历十月初一不仅是“十月节”,又叫做“秦岁首”,因为秦人沿袭戎羌民族的习俗,以立冬作为年度周期的开始。

十月节至今还是哈尼族人最盛大的节日,每到立冬,家家户户做糯米把、酿闷锅酒,全寨性的街头酒宴,喝酒唱歌,是寒冬最欢乐而热烈的情景。

立冬的民间习俗

1、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农耕社会,劳动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所以谚语说“立冬补冬,补嘴空”。

2、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宋代,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传统风俗,似有简化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3、食俗

《礼记》“食瓜亦祭先也”。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好吃不过饺子,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

立冬的养生

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中国民间有立冬补冬习俗。天气寒冷,应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1、吃饺子

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立冬吃饺子,冬至在山东枣庄一带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2、羊肉、鹌鹑和海参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冬季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供应。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气温骤降,身体一些部位对寒冷特别敏感,应当特别注意保暖。

3、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

甲状腺素,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氧化,增加身体产热能力,抗冷御寒,而含碘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4、抗寒食物

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5、耐寒食物

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6、立冬滋补原则

立冬时节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冬季饮食养生,中医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7、滋阴潜阳

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豆浆、牛奶,萝卜、青菜、豆腐、木耳、银杏果等。

8、南北差异

须要注意,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气温温和,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

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2022年立冬的历史由来与民间习俗相关文章:

立冬节气的农事安排2022

2022立秋节气的习俗及传统活动

2022立秋节气的传统食物及传统习俗

2022立秋节气的民间习俗及传统美食

2022立秋时节的风俗及传统食物

    22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