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来历和养生攻略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旦的来历和养生攻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旦的起源
“元旦”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三千多年前。《晋书》里说“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可见当时的元旦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到1949年9月27日,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我国才决定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也就是我国所说的公历,从此元旦节就是公历新年的第一天。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元旦的记载。
“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传统习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之后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者是早晨。我国在发掘大汶口的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雾缭绕的图画。经过考证,发现了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这个字。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夏朝的时候产生了“夏历”,就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1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作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的末年。但这是夏历,也是农历或者是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元旦养生攻略
一:解腻消滞第一步
元旦期间,饭菜丰富、多样化,琳琅满目的水果、糕点、小食品等让许多人禁不起诱惑,饮食常失去节制,使胃肠负担加重,从而出现腹胀、食滞、消化不良等现象。
二:“灭火”工作不能少
元旦前后,家里家外事务繁多,加之过食油腻、生活规律常被打乱等,使有些人的身体不能保持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引起生理机能紊乱,从而导致“上火”,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脸上起痘等。
三:早餐吃点水果燕麦
近几年,将蔬果与主食进行搭配的吃饭方法非常流行,所用的食物和调料都很健康,尤其适合早上食用。如果在早上吃一款粗细搭配的水果燕麦,会使人倍感精力充沛。
四:长假归来要常润颜
元旦假期结束后,一下子回到工作岗位上,定会感到全身疲劳、精神紧张,难看的“脸色”让人实在无法怀着一份好心情去工作,这时可常喝些补气补血的红枣银耳粥。
元旦习俗南北方有何不同
1、北方元旦习俗
从元旦开始,农闲的百姓杀猪宰羊,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因天气寒冷,东北元旦饮食主要以冻品、腌菜、乱炖为主。像冻饺子、酸菜炖粉条、腌雪里红等都是元旦必备的食物。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
2、南方元旦习俗
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为“捧元宝”。在福建,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春饭”。
元旦的来历和养生攻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