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民间习俗及养生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民间习俗及养生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民间习俗
一、祭祖扫墓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二、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三、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四、放风筝
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
五、荡秋千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六、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七、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清明养生常识
一、饮食搭配清补主导
在清明的时候,是强冷空气与空气更替之际,此时大家会发现,天气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阴雨连绵,身体方面可能会有四肢麻木,大家在调养的时候,除了要芳香化湿外,也要适度滋补,此时大家需要益气养血舒筋活络,以饮食搭配清补主导。
二、换衣服不适合太早
清明节气的时候,由于气侯变幻无常,早晚的温差是比较大的,所以大家在外出的时候,需要准备随时能够脱掉的外衣。特别是对于上班族们来说,在出门工作时穿一件大衣,注意保暖,下午感觉比较热的时候,可脱下,夜里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能够很好的预防流感。
人们在平时说的春捂也是这个意思,一直到了清明节之后,四月中下旬才能换春款。不过大家需要知道春捂的全过程也应因人而异,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决策衣服裤子调整。人们在这个时候,需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随地调整衣服裤子,留意防冻保暖。
三、留意防患于未然
而变化多端的气温非常容易让人着凉感冒,产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这时也是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感冒脑膜炎等的多发性时节,因此要用心留意天气变化,调整衣服裤子,及其尽量避免进出公共场合,尤其留意防患于未然。
四、忧伤切莫过多
清明节是关键的祭拜传统节日,根据拜祖和祭扫活动来悼念先祖,寄托哀思。当见到家人的墓牌,很多人 免不了触景生情,哀痛十分。这时此情此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体会。但是,忧伤过多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身患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调节情绪,防止旧疾复发。此外,春天也是多种多样精神类疾病的多发期,再再加清明节扫墓非常容易让人心情低落、抑郁症,引起精神类疾病。因而,清明前后大家不必过度忧伤,要长期保持的心态和舒适的情绪。
清明物候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这时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春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苗,城乡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清明”作为时序与节日相统一的节气,则是后来的事。
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一种标志,传统节日包含有某种风俗习惯和纪念意义的文化事项。两者既独立,又有必然联系。
清明节气在农历的每年三月份,其形成源于“八风”之说。八风是我国古代最早区分季、候风的方式。我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清明节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本身就体现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探索不同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来获得相关的天文知识。这时正值严冬过后,气候宜人之际,因而成为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以节日的形式来标明季节和气候的转换,在这些季节中产生出许多相关的活动,并逐步演变成节日风俗。其中的清明祭祖活动,就是中华民族在农业社会一直延续下来的一种独特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