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民俗及特色活动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民俗及特色活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民俗
包粽子、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为了纪念投江祭父的曹娥和为父报仇的伍子胥。赛龙舟一是为了驱散水中鱼虾,纪念先魂,二是为了祭水神。如今,赛龙舟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
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系五色绳
五色绳是由“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构成,由大人给孩子在手腕或者脚腕上系的一种装饰品。孩子在系线的时候不能说话,五色绳也不能随意丢弃,只能在夏季的第一场大雨的时候丢到河里才可以。农村中的说法是戴着五色绳会让孩子远离毒虫的伤害,而把五色绳丢到河中,寓意河水会冲走瘟疫和疾病。
雄黄酒
《白蛇传》里的白娘子之所以要喝雄黄酒,正是因为端午节有这样一个习俗。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雄黄味道辛辣,性温,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的功效。可是同学们,这雄黄酒可不能乱喝呀,雄黄有毒,用它解毒实际上就是以毒攻毒,所以小孩子是不能喝雄黄酒的,所以大人们就会雄黄蘸酒在他们额角上画个“王”字来应景,同样祈求身体健康啦。
端午节的特色活动
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历史上跟粽子沾边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最初是用来拜祭祖先和神灵,具体起源年代无考。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到了晋代,正式定粽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据说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洗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避五毒
民间认为5月是五毒出没之时,而且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加上蛇虫繁殖,所以要十分小心,才形成了此习俗。
躲端午
在今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过节。端午节也被视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所以有接女回家躲端午之俗。
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较盛,端午日午时驱邪较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端午节吃粽子有哪些禁忌
一、粽子在未熟时不能吃
看着可口的粽子就在眼皮底下,袅袅青烟,粽叶飘香。让人忍不住想“趁热吃”一把,殊不知,粽子是要在小火慢慢熬了之后才能真正的熟,而不熟的粽子不仅味道不佳,且极难消化,对人的胃产生极大的负荷作用。
二、吃粽子时不能太快或太多
每年都有一些因为吃粽子太快或太多而发生消化不良甚至有类似窒息事件,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由于消化能力较差的原因,极其容易因为吃得快或者多而使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家佳福食品公司提醒您,在吃粽子时,最好是一旁佐以茶,一边细嚼慢咽的品尝粽子,一边喝茶,这样有助于吞咽和消化,而且,每次少吃一点,由于粽子时的主要原材料是糯米,其极不易消化,建议可以吃迷你粽子。
三、不能吃储存已久的粽子
自制的粽子未经过真空处理,保质期是极其短暂的,如是天气炎热,最好及时吃掉,万一不行才存储在冰箱中,但最好在4天内吃完,且再次吃时一定要再次煮熟,要不会硬邦邦的,一点粽子的味道也没有了。当然,若是准备多存储些时日,可以选择真空包装的粽子,其的保值期一般是180天。
四、以下3种人切忌吃粽子
1、心血管病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2、胃肠道病患者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温滞气,含植物纤维既多又长,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端午节的民俗及特色活动相关文章:
★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