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针对这一礼仪,有一些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拜年贺岁
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
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
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人的生日”
亦称“人胜节”“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大年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要祭天
大年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祭石头生辰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春节风俗习惯
1、放鞭炮。
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而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乐趣型的烟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阳台上放,“夜明珠”一点燃就往外喷五颜六色的彩弹,小朋友最喜欢,每年过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对面阳台晒的衣服烧了的事故发生,后来就越来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点,还有初五迎财神的零点,总体说来,迎财神的日子要放得比过年多得多。
2、看电视。
说到这一点,上海人真的不大一样了。春节联欢晚会在上海是很没有市场的,吃年夜饭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吃,电视就是个背景音乐,爱开不开,春晚说的段子上海老人听不懂,笑不出来,歌舞还能看看。后来随着南北文化的更深的融合,这一代的上海人开始看得多起来,也能跟上北方人民的笑点了。
3、年夜饭的保留菜。
和北方吃饺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饭保留菜真的是常变常新。记得最早流行八宝饭,小朋友每年到最后看到这个都想吐。后来又流行水果羹,现在看来,真是超级没有诚意的一道菜。有一小段时间还流行大王蛇,但后来风头就过了。经过时间的考验,最后留在上海人民过年饭桌上的几个超级熟悉的菜应该是:门腔、松鼠桂鱼(茄汁款)、皮蛋、三黄鸡、红烧肉、虾仁、八宝饭——每家每户应该还会有增补。
4. 准备年货
千万不要以为现在吃的东西多了,天天可以吃到,过年就懈怠年货了。有些年货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采购的,有些年货则要自家做准备的。每家都有每家的做法,做出来的味道各不相同,做得最多的是爆鱼与蛋饺。
5. 在家吃年夜饭
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了。以前,人们习惯在自己家吃年夜饭,近几年,一些家庭嫌做饭麻烦,年前会在饭店预订年夜饭。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八成的人还是遵循传统,在自己家吃年夜饭。饭店里的年夜饭很多都是事先做好的,冷冰冰不新鲜。因为要翻台子,每年都吃得‘急吼吼’,这边还没吃完,门外已经有第二批的客人来等着了,一年到头的最后一顿饭搞得大煞风景。
6. 大年三十守岁迎新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着电视守岁,就是边说边笑,边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
春节的起源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传统习俗:祭灶、蒸花馍、写春联、吃灶糖、扫尘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的习俗、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传统习俗:置天地桌、吃年夜饭、守岁、看春晚、接神、踩祟、接财神。
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贴春联、贴‘’福"字。
春联也叫对联、对子等,它以简介、对偶、工整的文字描绘抒发情感,美好愿望等,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在门上,这样可以烘托节日气氛。除了贴春联还要贴''福"字,福是幸福、福气、福运之意,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燃放烟花鞭炮。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每逢重大节日、喜事庆典等,如婚嫁、开业、建房等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庆贺和营造热闹的氛围。
包饺子、吃饺子。
春节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围在一起吃饺子。远在他乡的亲人们无论千山万水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话说新春,一家人其乐融融、就是幸福的时刻。饺子象征团聚、合欢,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吉祥之意。
给孩子压岁钱。
每逢过春节长辈们都会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岁是祟的谐音。据说古时候一个压在枕边的八枚铜钱帮助了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所以随着岁月的流传至今就变成了压岁钱了。
春节饺子馅的寓意
1、芹菜馅:勤财之意的勤财饺
很多人喜欢吃芹菜馅的饺子,吃起味道清香,还解腻,吃了还能降血压。其实做饺子馅还代表着勤有勤奋、勤劳的意思。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
2、韭菜馅:久财之意的久财饺
韭菜很香、很嫩,用韭菜与猪肉搭配作馅,包出的水饺,非常鲜香,让本来就爱吃面食、爱吃馅的人大饱口福。韭表示久,时间长、久远,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
3、白菜馅:百财之意的百财饺
白菜也是人们最喜欢吃的饺子馅了,其实白菜还有百财之说,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也有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4、香菇馅:鼓财之意的鼓财饺
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有股票大盘的势,向上、饱鼓的意思,所以被叫做鼓财;也有对晚辈表达出希望其出人头地的美好祝愿。
5、酸菜馅:算财之意的算财饺
酸菜饺子开胃解腻,其实还有深刻含义的哦!有算有核计、清算的意思。算财表示钱多的要算很长时间。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
6、羊肉馅:洋财之意的洋财饺
冬季需要滋补,就喜欢吃羊肉,羊肉的饺子滋补,同时羊还有广大,众多,比海还广阔的意思,希望发洋财,广发财。
7、大枣馅:招财之意的招财饺
老人在以前过年都会包饺子都会放一颗枣子进去,“枣”与“招”谐音,希望年轻人招财,意为财源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