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倩愉0分享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会有不同的习俗,比如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过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放鞭炮

除夕之夜,无论城市与乡村,华街与陋巷,处处是爆竹的声音,此起彼落,竞相欢唱。放爆竹始于汉代,那时是用烧烤竹节,发出巨响,本意是驱鬼。据《神异经》和《荆楚岁时记》载:放爆竹是“辟山臊恶鬼”。

山臊恶鬼住在西方大山中,人撞上它就会生大病。但它最怕爆竹声,所以新年来临就放爆竹,既能驱鬼,又迎新的喜庆气氛。到了唐代,有个叫李竹筒内装硝爆炸。到了宋代,爆竹改用火药,用纸制作。南宋施宿嘉编写的《会稽志》载:“除硫磺制作爆药,声尤震惊,谓之爆仗。宋时的爆竹已和今天的鞭炮相近了,大家放鞭炮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庆祝新年的到来。

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对于大家来说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的。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这个时间就是大家洗衣服的时机,在之后的过年当中是不可以洗衣服的。

小除夕、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一般这样的活动需要维持三天的时间。

南方过年的风俗

吃年糕

南方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南方人过年吃年糕,尤其是江浙一带的老百姓。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而上海人过年常炒年糕,在调味品中,喜欢放一点糖,这样吃起来的时候就是比较甜甜的。

年糕作为一种年节常见的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自己想要吃什么口味,就把他弄成什么口味的。

吃火锅

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过年不少人喜欢吃火锅,一来无论荤素,各种美味都可以在火锅中吃到;二来过年吃火锅寓意红红火火,讨了个好彩头。很多火锅餐厅特意在春节期间推出春节套餐,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个特色火锅,暖意融融,给人的感觉就是氛围是比较好的。

春联

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这样就会预示着新年真正的到来。

北方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一、贴门神

首先在过春节的时候北方人会选择在门窗上听一些鸡的画像,这样可以用来驱邪,因为早在很久之前就有这样的传说,贴鸡才会给家里人带来好的运气,还会让家里人有一个好的运势。

另外,鸡代表着吉利,中国人讲究做什么事情都图个吉利,那么在春节当天贴上鸡的画像,就会为家里人带来吉利的象征,还会让家里人有一个好的运势做什么都顺顺利利的。

二、放爆竹

在春节期间中国会有一个传统的风俗,那就是放鞭炮,每家美和在新年的来临之际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在爆竹声下大家都会其乐融融的,开开心心的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放鞭炮这个事情早在2000多年就已经存在的,可见历史是非常的悠久,另外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的气氛,给春节增添一些新的色彩,还会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激励的象征。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四、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琢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五、吃年饭团圆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过新年的风俗

祭财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是过年需要祭拜财神的一些物品。

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虽然说比较少,但是在一些地方还有这样的过年习俗。

除尘布新

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也是希望新一年当中大家的运气能够顺利一些。

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希望自己能够来年的时候风调雨顺。

过年那几天的风俗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这其实就是一种装饰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

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同时这种吉利的氛围是大家比较喜欢的。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在小年的时候什么都不能够做,享受时间。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不然这一年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会发展的不好。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因此古人到这个时间都会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56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