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知识宝典 > 节日知识 > 放假安排 > 2023端午节什么时候放假

2023端午节什么时候放假

金梅0分享

2023端午节什么时候放假_需要调休吗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了,大家知道端午节放假几天吗?端午节放假需要调休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2023端午节什么时候放假,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2023端午节什么时候放假

2023端午节什么时候放假

2023年端午节是6月22日至24日放假调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端午节的传统美食

1、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创造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合座。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歌谣。总体上说,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迥然不同,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相同。但是,即使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粽子,也被中国人吃出了花样。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的粽子有:北京粽子,他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蘸白糖或红糖食用。但是在北方的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

广东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正面方形(金字塔),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主要有咸肉粽、碱水粽、豆沙粽等,其中咸肉粽欢迎。咸肉粽主要用五花肉和绿豆,有的还会加入咸蛋黄、冬菇、虾米、瑶柱、栗子、花生等调配为馅,风味更佳。肇庆裹蒸粽是广东比较有名的品种。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稻草灰汤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说一个有特色的——湖州粽,他呈特有的长条形,形似枕头,故有“枕头粽”之称,又因其身形瘦长,中间凹,两头翘,颇具线条美,小巧优雅,故有人戏称其为“美人粽”。湖州粽基本都是纯手工制作,很是考究;用料亦多种多样,如酱油、鲜肉、豆沙、蛋黄等。

2、茶叶蛋

每年端午时节,江西南昌区域都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赤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绝处逢生,平安无事。

3、黄鳝

中国江汉平原每当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饱满,肉嫩鲜美,养分丰厚,不只食味好,并且具有补养功用。因而,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4、面扇子

许多本地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外表捏成各种斑纹,染上颜色,非常美观。这种食俗听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化而来的。

5、煎堆

每当端午时节,福建晋江区域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即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别的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端午节为啥要吃“煎堆”呢?对于这个风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旱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大家说把天补好了,而端午节吃煎堆的食俗就由此而来。

6、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公民盛大的节日,而本地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即是打糕。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即可制成米糕。这种食物很有民族特征,又可增加节日的氛围。

7、大蒜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节的风俗,每年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格外早,将事前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同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本地,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听说端午节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可避“五毒”,有利身体健康。

8、雄黄酒

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亲们想必都知道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必备特色。据《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也就是说雄黄酒就是用白酒、雄黄勾兑而成的。那么,为什么叫雄黄酒呢?也许白娘娘和许仙的故事有关吧。

民间大概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____,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但是,现代人发现,雄黄酒含剧毒物质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黄酒了。不过,因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故到了端午节这天,还会有人家会以雄黄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黄熏条的,希望用来避邪和预防虫蛇伤害。

9、煎饼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河南人除了吃粽子,油条、麻花、麻叶、煎饼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众多的食品中,糖糕、菜角以及煎饼又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其中,煎饼更是受到河南人的喜爱,而且十八地市各有各的特点,如周口就比较偏爱煎饼,种类也很多,有小米煎饼、小葱煎饼、韭菜煎饼……

10、叶子饽

叶子饽,是玉林人的节日食物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对于叶子饽的传说有许多,已不可考,有一点能够断定的,是前史颇长远.到了后来叶子饽逐渐演化成玉林本地一种大众化的本地传统特征小吃。叶子饽以糯梗两种米磨成粉做成,属蒸制食物,通常单个饽是一巴掌长左右分为甜和咸两种口味馅料,随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馅的通常为甜味放馅料的,则视各人食欲而制。做叶子饽通常是选用芭蕉业,粽子叶竹叶等具有清香味的叶子包着蒸出来的饽泛着浅青色。叶子饽的特征即是色泽嫩亮,口感细致柔软香糯,不粘牙。

11、豆腐

江苏吴江同里,在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赶到菜市场去买豆腐,作为过端午节的必备菜肴。豆腐能够生拌,也可红烧,或做成麻辣豆腐等,随各人口味而定。

端午节的来源

一是端午节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并产生了不同应对习俗(办法):

其一,原始的巫术思维。它与龙蛇(南方人将蛇视为小龙)的图腾崇拜和氏族部落融合有关,产生了以龙舟竞渡等为习俗的祭祀崇拜。

其二,夏至节。这主要源自先民们对太阳和月亮等运行规律的一定掌握,诞生了传说中的夏历,对中国传统农历、农业的形成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黄石先生在《端午礼俗史》(1963年)中提出端午始于夏至说。

其三,恶月、恶日、恶时。它主要源自先民对该时节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率、动物出没以及人体健康等规律的掌握,产生了诸多躲避毒时毒物的习俗,主要目标就是辟邪驱疫。

上述三点的顺序不能变换,因为它代表了先民对端午从非理性走向理性认知的过程。但不能简单地将端午节的起源归于某一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述三个来源可能并行不悖地发展着。

二是夏至与重五恶月恶日合并,神性祭祀与理性认知结合,在魏晋时期形成了端午节的初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人口的迁徙,加速了民族大融合。在长达百余年的融合过程中,节令文化和节日文化强有力地粘合在一起,成了民族和南北地域融合的催化剂。逐渐的,夏至与被视为恶月恶日的重五节重叠,整合成端午节,所以该名称首先出现在晋代。在进一步的大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将屈原投江传说与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统一起来的现象;当然还不止一种整合方案,前文提到的介子推、伍子胥等都属于此列。这也从侧面说明,端午节确实存在“整合”的痕迹。

三是随着文化的发展,端午节在不断完备的辟邪驱疫手段中,也产生了中国传统节日共有的团圆、娱乐化习俗,并一直沿袭至今。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古时女子出嫁后难得名正言顺地回娘家,利用端午辟邪驱疫的机会回去正合其时。

绣娘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举办的端午节香包“选美”大赛上交流。(解统强 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认知的加强,辟邪驱疫的功能逐渐固化为仪式,因此产生的娱乐心理逐渐形成。《荆楚岁时记》提到的多种习俗,尤其是对女性完成仪式的装扮要求等,都逐渐产生了娱乐审美的功能。如佩豆娘:“江淮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辟邪,更像是参加盛会的装扮。

    67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