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知识宝典 > 节日知识 > 节日习俗 > 小暑节气的风俗食物

小暑节气的风俗食物

梓炫0分享

小暑节气的风俗食物有哪些

小暑节气的风俗食物:吃三宝、食新、吃饺子、吃伏面、吃暑羊、吃芒果等等,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意味着“三伏天”即将到来,很容易影响人们的饮食胃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暑节气的风俗食物,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暑节气的风俗食物

小暑节气的风俗食物

1、吃三宝

小暑三宝分别是黄鳝、莲藕和绿豆芽。小暑的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一般都胃口不是很好,而吃三宝不仅能改善胃口,还能起到滋补、清热的作用,真不愧是夏日吃货们的首选。

2、食新

在小暑节气中有“食新”一说,意思是民间有食新米的习惯,因为小暑前后,正好赶上部分地区的粮食收获,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煮成米饭祭祀祖先和“五谷大神”,祈求来年获得丰收。城市里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再吃一些新上市的蔬菜等。

3、吃饺子

小暑吃饺子来自于一句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而头伏和小暑的时间很接近,久而久之人们便在小暑吃饺子。伏日人们食欲不振,比平时更加的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比较能勾起人们的食欲,丰富多样的馅料能够让人营养均衡,而且只需要煮开就可以食用,非常的方便。所以在小暑的时候食用再合适不过了。

4、吃伏面

小暑吃面条是许多地域的关键风俗习惯。入伏之时,恰好刚收完了小麦,家家麦满仓,而面条制作起来会比较简单,养胃易消化,因此有吃面的习俗,借以庆祝小麦大丰收,也是有尝新的意思。面条的种类有很多,南方有三鲜面、鸡丝面、干炒面及凉拌面等,而北方地区则是炝锅面和杂酱面。

5、吃暑羊

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有“吃暑羊”的习俗。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夏日湿热,人们食欲减退,喝上一碗羊肉汤可起到温中散寒、温补气血的作用,使人胃口大开。还有一种说法是,“羊”与”阳”谐音,夏季新陈代谢比较快,阳气损失较多,吃羊能够补充阳气。

6、吃芒果

民间传统还有小暑吃芒果的说法,因为小暑的前后是芒果成熟的时节,这时候的芒果美味多汁,美味可口,而且芒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很多的维生素,适量的食用芒果,能起到滋润肌肤的作用,夏天可以做些芒果汁和芒果泥吃,也能够带来很好的降温解暑效果,但是多吃芒果也会上火,所以要注意用量。

小暑的气候与农事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

小暑的由来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交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古人同样将小暑划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初入小暑,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意,风都带着热浪。

小暑的养生

1、饮食:清淡为主

天热,很多人都会感到食欲不振。霍晓清说,小暑时节,饮食以清淡为主。但不等于追求饮食的绝对清、素,只吃蔬菜、瓜果。最重要的是注意营养均衡,因为炎热使人的代谢能力相对变差。任何一种营养物质都要适量摄入,为了清淡不沾荤腥只能让人抗高温和疾病的能力下降。霍晓清建议,如果胃口不好,可以多吃点 “苦”,苦瓜、芹菜等,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的作用。同时,饮食要有节制,应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

2、起居:少动多静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中医理论,小暑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霍晓清提醒,高温天气下,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的供氧力明显变弱,一定要注意养“心”。

另外,盛夏最易发生的就是中暑。中暑主要是因为气温高、所处环境通风条件差,体热来不及向外发散所致。平时要注意多喝水,少外出以避暑气。

小暑是入伏天吗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小暑并不是最热的时候,进入伏天后,将会是十分的人炎热,通常三伏天就在小暑节气中开始的。每年夏至日开始的第三个庚字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出现的那天,就是入伏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日期各不相同。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因此,可以看出来,小暑并不是初伏,而也不是入伏的第一天。

    778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