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暑节气传统食物
中国小暑节气传统食物_小暑的传统食物有哪些
很快就要迎来小暑节气了。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国小暑节气传统食物,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暑的传统食物有哪些
1、吃饺子。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人们食欲不振,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2、吃莲藕。每逢小节气,暑民间有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
3、羊肉。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彭城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4、吃三宝。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5、吃芒果。关于小暑的农谚有说到“小暑吃芒果”,在台湾地区。小暑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节,由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因此经常食用芒果可以起到滋润肌肤的作用。
小暑和入伏是一个意思吗
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节气开始。20__年小暑是公历20__年7月7日。
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中国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其中第一个10天为初伏,初伏最早离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离夏至16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而20__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小暑节气的特点有什么
小暑节气的特点:气温升高,进入雷暴期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开始进入伏旱期,多晴天高温天气。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
小暑为什么要晒衣曝书?
小暑之后,很快就是六月六“晒衣节”。传说六月六日为龙王晒鳞之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晒衣服、晒书画,据说此日晾晒之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也有些地方会选在七夕这天。
晒衣之俗延至魏晋,成为豪门富室炫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瞧不起这种作风,当他的富豪邻居,在架上搭满了陵罗绸缎,阮咸却故意用竹杆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何故,他答:“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姑且如此而已)!”
“曝书”习俗,在我国则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到汉唐时,曝书逐渐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文人士大夫相互参观,品鉴学习。
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过一个风雅趣事,东晋名士郝隆,见邻人皆晒衣被,就跑到太阳底下平躺着,掀起衣服把肚皮对着太阳。旁人不解,问他干什么,答曰:“晒书。”
小暑时节优美句子
1,小暑才交雨渐晴,雷雨初歇暑气开。小暑夏弦应温风,阶庭绿苔隐蟋蟀。
2,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荐枕,黄釭亦升堂。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晚凉无一事,步屟到西厢。
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4,小暑:温风至,蟋蜂居壁,鹰始挚。大暑: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行时。
5,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蔼,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6,行云捎来小暑意,她庭中枇杷熟透,等过朝露至月如钩。
7,我将莲花折扇折,小桥雾水填满池,小暑于初假戏水,泠泠天有细丝落,纵身跃湖淡绝望,忽有蓝姬莲花来。
8,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9,每年的七月七日前后是小暑,每年的十一月二十前后是小雪。大概是怕小暑融化了小雪,小雪才会离开吧。
10,谷雨后天气热了起来,夏至时桃枝上挂上毛茸茸的果实,大暑小暑在蝉声中消磨,白露过了____泛出凉意。秋分时节大雁南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