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元节的由来说法
关于中元节的由来说法是什么
民间有言: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四鬼乱窜,认为七月是「鬼月」,夜晚、野外阴气重,中元节前后更甚,尤其是七月十四的晚上。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元节的由来说法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中元节的由来说法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历史渊源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局。“七月是个吉祥月、孝亲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数的周期数。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中元节的禁忌大全
1、祭祀时要肃穆端庄,以黑色灰色着装为宜。忌红色等大红大紫之色。否则容易招致煞气,惹祸上身。
2、拜祭时要态度要严肃端正,严肃端庄,不可大声喧哗,出言不逊或有不雅举止。据说否则会打扰到死者的灵魂,重者更会招致怨气。
3、七月十五恰逢周末,要外出游玩的朋友,要在太阳落山前返回。否则阳气退去,阴气见长,体弱多病之人则容易受到阴气袭扰。而外出游玩时最好是结伴而行,避开背阴的山沟及荒野之地。如在野外遇到墓地,则要心怀虔诚之心走过,切不可喧哗、吵闹或有其他亵渎之事。
4、 在七月十五的夜里,由于阴气太重,还是尽量不出门为好,尤其是四柱命理弱的朋友。而对于不得不出门的,应该尽量避免戴红绳、铃铛、风铃之物出门。若听到有人呼喊你名字,最好不要立即答应,而要辨别声音来源后再做回应。当然,鬼节当晚最好也不要直呼别人姓名,尤其在外面大街见到熟人的时候。
5、生理期的女孩子本身阴气也重,所以最好避开祭祀、敬祖等场合,外出最好随身佩戴一些辟邪助运的吉祥物。
中元节祭祖什么时间去合适
中元节上坟最佳时间:上午九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一般来说,中元节上坟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因为按照古人说法这个时间段阳气最重,也比较早。既对自己无害,也能早去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后面下午的时间要么过热,不适宜祭祀。要么太阳下山,夕阳日暮,不宜祭祀。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区别
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