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传统活动汇总
中秋节传统活动汇总2023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传统活动汇总,欢迎参考~
玩兔爷
玩兔爷的起始约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带。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北京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听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赏桂、观潮
八月中秋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因此宋代中秋节还有了赏桂之俗。对月遥想月中桂,纵目欣赏人间桂。再联想吴刚伐桂,月中桂子落入人间等传说,就更易激发词人的灵感,增添节日情趣。像张元干的'《南歌子,中秋》就反映了众人赏桂的习俗:“凉月今宵满,晴空万里宽。素娥应念老夫闲。休教凝伫向更阑。飘下桂华-闻早、大家看。”;又如“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虚实结合地描写了月下赏桂的佳趣。
中秋观潮的风俗也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并且对潮水的壮观景色极尽铺张描绘之能事。至唐宋时,中秋观潮之风更盛,尤以南宋为最。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风俗……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而全国以浙江观潮最为盛况空前,弄潮活动也更具规模。《武林旧事》卷三<观潮>云:“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初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弯常时,而徽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堆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箫台蓬岛也。”虽然八月观潮的时日持续得很长,但人们觉得选择中秋节当日观潮,景象势必更加奇妙。因为中秋之月与江水之潮,两臻妙境,堪称双绝。
赏月、玩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它将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待到宋时,方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且他们赏月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富者多搭彩楼,贫者多寄好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文人赋诗,俗士讲古,通宵达旦。
正因为“不比寻常三五夜,万家齐望清辉”(郑无党《临江仙))),故而中秋之夜咏月也成了宋代文人必做的节日功课。宋代文人赏月玩月的词作极多,从宫廷到家宴、从都城到乡下,词作中随处可见对中秋夜人们赏月玩月盛况的反映。如朱敦儒《念奴娇·约友中秋游长桥,魏悴邦式不预,作念奴娇,和其韵》描写了众文士泛舟赏月,文雅风流的情景:“旋整兰舟,多携芳酝,笑里轻帆举。松江缆月,望云飞掉延伫。别乘文雅风流,新词光万丈,珠连锦聚。”;中秋时节登山
以赏月也是别具风情的:“准拟中秋快客情。新亭雨后喜登临。彩蟾特地中宵出,吹散层云十日阴。”(曹勋《鹤鸽天》);至于登楼赏月更是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节日项目,因为大家认为“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高观国《菩萨蛮》)。故而当夜色降临人们往往“喜见中秋,急载酒、登楼邀月”(京撞《满江红·中秋邀茶嘈二使者,不见月》),“看山兼看月,登阁复登楼。”(张干元《水调歌头·和萝林居士中秋》)。朱敦儒的《柳梢青》还反映了中秋文人们集会玩月的风气:“八月桂影连灯影,人间秋夕祭月夕.”
宋代中秋词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两宋中秋节的风土民俗,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视角,为后人探视宋人的民俗心理和文化性格开启了一扇别样的窗口。
祭月烧香斗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