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白露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_白露节气介绍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露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白露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1、吃鳗鱼。
这个节气的时候,老苏州会吃些石榴、白果、梨等,以此养阴润肺;还会吃些鳗鱼(鳗鲡),这时鳗鱼最为肥美,是品尝的最佳时间,因此苏州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
在瓯江口外的洞头岛,照例也是要吃鲜鳗鱼熬白萝卜,鳗鱼营养丰富,而且白萝卜有“消谷和中,去邪热气”的作用,二者同煮,相得益彰。
2、推燕车。
在山东省郯城县民间有“白露到,娃娃推着燕车跑”的传统习俗,家家都会制作能发出悦耳声响的小燕车,孩子们推着燕车跑步御寒,可以增强自身的体质。
3、吃龙眼。
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习俗,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一种选择了。吃龙眼最好剥壳后浸泡在煮好的稀粥或米汤内,早餐的时候吃,健脾,补充水分,不易上火。
白露节气的介绍
白露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每年8月中(西历9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的时候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的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因此得到的这个名。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因此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之后,在晚上的时候就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俗语云:“处暑18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18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了,以免着凉。
还有句俗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如果有露,那么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是9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者是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示着天气已经转凉。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
白露有别称么
白露节气是没有别称的。白露是农历24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的时候是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3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示着天气已经转凉。白露即为典型的秋季气候,在这个时候就会很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
白露节气气候特点
我国古人将白露划分为3候:“1候鸿雁来;2候玄鸟归;3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白露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时节,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一种表现形式。
玄鸟即燕子。可能是商的图腾。传说有娀氏女简狄吞燕卵生了商的始祖契。<山海经>上说,玄鸟是一种四翅鸟类,羽毛呈淡黄色,喜食鹰肉,性暴戾,居于平顶山。
白露就是典型的秋季气候,在这个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简单实用的药膳、食疗应该更为实用一些。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吃些人参、百合、杏仁之类的东西。喝一些清茶。另除此之外的就是,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但是,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的给自己添加一些衣被,以免受寒。
白露的传说
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的时候,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是最大的,历时一周的时间。
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动期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和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