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立夏节气的饮食习俗及由来
春去夏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预示春天的即将离去,开始准备迎接夏天的到来。“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立夏时节,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大自然一副充满暖光的惬意景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夏节气的饮食习俗及由来,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立夏节气各地饮食风俗
立夏日,宁波习俗要吃“脚骨笋”,据说吃了能够‘‘脚骨健”(即身体健康)。“脚骨笋”是用三四寸长的乌笋烧煮的,且乌笋不剖开,吃时要挑两根相同粗细的一 口吃下。还有就是吃软菜(君踏菜),说是吃后夏天不会长痱子,皮肤也会变得光滑。湖南长沙人立夏日会吃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叫"立夏羹",当地民谚有"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同“坨’’),一脚跨过河”,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上海郊县的人们立夏吃“麦蚕”,即用麦粉和糖制成的寸许长的条状食品,据说,吃了可以免"疰夏"。湖北通山县人立夏吃泡(草莓)、虫下、竹笋,他们认为"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闽南地区的人们立夏吃“下虾面”,就是把海虾放入面条中煮,虾煮熟后变成红色,是吉祥的颜色,且虾与夏谐音,当地的人们以此来表示对夏季的祝福之意。
福建闽东地区的人们立夏吃“光饼",光饼是由面粉加少许食盐制作的。闽东周宁、福安等地会将光饼用水泡后制成菜肴再食用;蕉城、福鼎等地将光饼分成两半,再夹上炒熟的豆芽、韭菜、肉、糟菜来食用。浙东农村吃"七家粥”。七家粥是用左邻右舍的米加上各种豆子及红糖,用一大锅熬成,大家一起分食。
说是吃了这种粥,会邻里和睦,一心忙于耕种。有的地方有立夏日吃乌米饭的习俗,如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将采集来的野生乌树的叶子煮成汤,再将糯米用这种汤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在木甑里熬煮而成。据说立夏吃了这种糯米饭能祛风解毒,不会疰夏,还能避免蚊子叮咬。
立夏的由来
今年五月五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节气一到,意味着夏天就将开始,此时的温度明显升高,炎暑降临,同时农作物也静茹旺盛生长,因此夏天是一个生长的季节。
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如《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立夏的气候特点
节气气温
1.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2.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故此时也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多发期和人们易于犯感冒的时期,正如左河水所云:“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雨水特点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
立夏节气的饮食习俗及由来相关文章:
★ 立夏节气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