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满分清明节作文
初中生满分清明节作文5篇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满分清明节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初中生满分清明节作文1
又到了一个细雨纷纷,引起人愁思的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的这一诗句似乎是清明的真实写照。清明,本是春天的深处,春天的灵韵,春天最美好的时节,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节气,却被人们附加上天空青灰色的颜色,简直压抑地让人窒息,喘不过气来,然而春天的灿烂与活力生机没有被大自然忘记,春天这一枝最绚丽的花朵也没有因为人们的悲痛的心情而凋谢枯萎,春天就在生活中,就隐藏在清明节气的空气中,春天就在那里,它是已绽开了生机与活力,等着我们一点点靠近,去用心触摸它、感受它、体会它……
站在楼上眺望,远处的山上一朵朵粉色的桃花开得正艳,翠色欲滴,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肤色白里透红,静静地、悄然无息地开放出一树的美丽,一树饱满的生机,春风吹来,桃花轻轻摇摆,像要为迷人的春天献上一首鲜活的赞歌,一眼扫去,一大片无尽的桃红色把大山打扮地粉色的世界,花瓣被风吹下,在碧空中尽情舞蹈,心情飞扬!仿佛是春天的使者,把盛着香气的春天之美传递给每一个人,看到这副美不胜收的“春景图”,我心中那忧愁的思绪早已被一扫而光,咦!山的那边,春光还在闪动,啊!桥的那头,春景还要饱满!春天在招呼,春天在呼唤!
走下楼去,踩着斑斑驳驳的青石板,一路上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到处都是春之精灵留下的足迹,走到河边,春意正灿烂洋溢着,一排排的垂柳摇摆着嫩绿的柳条,似碧绿的长发,伸向水面,清澈而纯净的一湖春水像一卷长长的录像带,把春之希望,春之灿烂的一刻摄录下来,永远地定格,永远地铭记,柳絮迎风飘扬,小小的嫩绿的芽儿从柳条的枝节上抽出,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来年,它一定又会成长成一片片碧绿的柳叶,这样的春天活动,吸引了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似一位位轻盈的舞者,翩翩起舞,停歇在枝头,舞蹈在花丛中,动植物在这般美好的春天融合成了一体,绽放着春天生命的花朵,清明时节本是缅怀生命的时节,却有这样的生命在尽情绽放,尽情洋溢,或许古人把生命之美这般炫耀的时节定义为缅怀先人的清明节正是用心良苦,为了提醒后人珍惜生命,珍惜时间,是通过对先人的哀思让人们明白这么深刻的道理,仿佛一下子,此时清明的节奏不再沉重,变得欢快起来,不知不觉中,雨停,阳光又闪耀在天空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这正是如春天般灿烂的生命之生机!生命之活力啊!
让我们从这个春天,这个清明开始,珍惜时间生命,毕竟,生命也像春天一样灿烂!
初中生满分清明节作文2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初中生满分清明节作文3
又是一个周末,父亲从外面工作回来,便习惯的问:“这个星期,老师又布置什么作文题?”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清明节的遐想》!”父亲对我说:“这个题目不太好写,等一会我给你讲一些关于清明节的相关知识。”
父亲与我坐在客厅,然后问我一系列的问题:“清明节是个什么节日?为什么要扫墓?扫墓的目地是什么?”我说:“不知道。”“清明节是“华人”特有的一个风俗节日,也是一个中国农历的节气。通过扫墓来祭奠已故的亲人,感谢他们或者缅怀他们。中国人在清明节期间,都纷纷为已故的亲人进行一年一度的清扫坟墓的活动。表面上看,虽然,扫墓只是清除坟上面的杂草和培一些土,但表达了活着的人还惦记着他们!”
我又问道:”为什么我的一些同学或者小区里的一些小朋友,他们清明都去扫墓,而我们家为什么没有参加这个活动呀?”父亲说:“因为我们是从大陆移民来海南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还健在,与我们生活在一块,所以清明节就没有扫墓的活动,而在老家,有老家的亲人代办了这些事,但今后,如果这些长辈都过世了,我们就每年都有这些活动了。别的学校,或者社会上在清明节有时也会参加祭扣英烈的活动,留下了许多英烈的事迹,教育我们,也让我们为英烈做一些小小的益事,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
通过与父亲的对话,我对清明节有了认识。虽然,我与生俱有惧怕死人或坟墓的心理,听父亲这么解释,我的恐惧感减少了许多,反而增加了我希望参加诸如此类的活动了。当长辈们还在的时候,我要常去看望他们,孝敬他们,给他们带去更多的欢乐,当他们故去了以后,每年我一定要参加他们的祭扫活动,感激他们,缅怀他们……
初中生满分清明节作文4
清明,是中国农历24节气之一,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它是中国人祭奠祖先的日子。
去年清明,大地笼罩在一片如烟如雾的细雨中,我看着连绵不断的雨丝,觉得这样的雨天留在家里,中午吃个火锅真的是太美妙了。可是父母却打破了我这个梦想,决定仍按原计划带我回老家去给外婆扫墓。
清晨我们就出门,坐上火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妈妈的老家,妈妈小时候曾经在这里渡过一段欢乐的童年时光。出了站,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流和拥挤的公交车,我心里默默地祈祷:千万不要坐公交车。我的祈祷果然灵验了,我们坐上出租车,车子奔驰在宽广平整的马路上,很快就到了村里。
休息了一会,我们就去了村里的坟地,沿着一条清清的小溪,穿过一片油菜花地,就看到了一片墓地。一见到这片墓地,我愣了一下:这里虽然有树,但是不多,而且仿佛是为了映衬这里的严肃,这些树依然死气沉沉,丝毫没有春的生气,然而这却是这里唯一的生命。四周静悄悄的,连其他动物都没有发现。这里安静得让人感到恐怖,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着。这一切和外面的生机勃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去年秋季落下的枯叶一层层堆积在一条条错综复杂的壕沟里,形成一个个“陷阱”。
我一不注意,踩在了落叶里,脚立刻陷下去了,特别是在这种地方,那种感觉就像死人的手把你使劲地往下拽,我“啊”地发出了杀猪一般的叫声,恐惧遍布了全身。一个个坟头被石碑护在身后,看着一块又一块石碑,我联想到这世上每天都有很多人,无论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生前是成功还是平淡,他们都永远离开这个世界,再也回不来了,我的外婆也是这样。在四年前的一天,她摔了一跤,就再也没爬起来。想到这里,心里酸溜溜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下来。
爸爸妈妈拿出带来的祭品在外婆的坟前摆好,将纸钱烧起来。火,把我们的思念寄走了;火,把我们的关心带给了外婆。透过袅袅的青烟,我看到了外婆慈祥的面容,看到了外婆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看到了外婆带着我在公园里四处游玩。正是外婆,陪我度过了欢乐童年。外婆,我想你了,愿你在另一个世界过得舒心快乐!
初中生满分清明节作文5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这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昔日种种,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断魂"?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少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了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了。这首诗,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古往今来,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
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又是清明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流泪。但对亲人绻绻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就不仅仅再是生活的负担。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援手于他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只要心中有爱,爱就会没有遗憾,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有拜托清明的细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