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核心技巧有哪些
2023摄影核心技巧有哪些
构图的核心是真的是如此简单。简单到大部分人都知道,却又不以为然的在实际应用时忽视掉它。从而陷入各种构图套路和技法的泥潭之中。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摄影核心技巧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摄影核心技巧有哪些
三分法(井字构图、黄金分割)
居中构图(对称)
引导线(延长线、汇聚线)
对角线(X线构图)
画框
减法原则
对比构图
平衡法则(和谐)
层次构图(前中后景)
三角形构图
透视(比例)
重复
明白的摄影构图的核心原则,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流传很广,但并不严谨的说法。
错误说法1:摄影是一个做减法的艺术。
修正:摄影既是减法,又是加法。其核心就在于我们要突出的主体和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会干扰主体、不符合主题的元素,我们要把他们从画面中减掉。能衬托主体、有利于主题表达的元素,我们反而要把他们加到画面之中。
错误说法2:不要把拍摄的物体放在相机画面正中央,而是要放在照片的三分之一处。
修正:到底使用哪种几何构图形式,关键还是看我们的主体和主题。三分构图法(井字构图、黄金分割构图)适用于比较自然、轻松的场景。而中央构图法,适用于主体过大、严肃庄重、天然对称等场景。
重要的事情再强调一次:大多数人构图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不懂三分法、对称法,而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照片的主体、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摄影既是减法,又是加法
一旦我们理解了,摄影构图的核心是确认主体和主题,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照片中该加上什么,该减去什么:
有助于突出主体,表达主题的元素,我们可以加到画面中。
和主体、主题无关,甚至会干扰到他们的,我们要从画面中减去。
同样一个场景,我们只要变换一下主体或者主题,我们在构图上也需要做出改变。
比如下面这个场景:
如果我们的'主体是雪山,主题是想表达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的雄壮威严。那么上一幅图无疑构图元素取得太多了,前景的草地不仅没有衬托出雪山的壮丽,反而占据了大量构图空间,让雪山显得很小。
因此需要做减法,减去无关的前景草地和中景云海,把构图改成下面这样。
那么要不要继续做减法,人也不要了,只给雪山一个特写呢?
像下图这样,雪山占据了画面的更多空间,但反而觉得没有上图壮阔了。这是因为我们把能和雪山呼应的,衬托出雪山宏大的人物也给减掉了。
所以摄影中的减法,并不是简单的把除了主体外的东西都统统去掉。我们只需要去掉不能衬托主体、表达主题的元素。而和主体、主题相关的元素,我们要保留在画面中,决不能简单的减去。
上面的构图,我的主题是想突出世界第三高峰的雄壮,所以需要做减法。
但是如果我改变一下主题,照片的主题是想表达当时的宏伟风光。那么我不仅不需要做减法,反而需要做加法,用全景构图的方式,把更多的元素给加进来。
下面的构图中,雪山显得更小了,但是不要紧。因为我不是想突出雪山的宏伟,而是需要表现整个日落场景的壮阔。所以草地、人、雪山、云海以及太阳,我都不放过,全部放进了构图中。
同样要注意的是,加法也不是毫无规则,什么都可以加进来的。只有能表达自然壮美的元素,比如云海、夕阳等等我才能加上去。如果有特别破坏气氛的元素,比如电线杆、发射塔等等,我们是决不能把它们给取进画面的。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还能总结出一个道理。
没有最好的构图,只有最适合你的主体和主题的构图。
同一个场景,你想突出的主体,或者表达的主题不一样,那么构图也应该相应调整。
3。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多年来,在对数千名纽约摄影学院学员的教学中,我们体会到所谓的构图法则,只能使学生困惑不解。照片的成败与这些法则关系不大。而所有摄影家一致认可的唯一规则却是“一切法则都注定要被突破”!
- 《纽约摄影学院教材》
一切的构图法则,三分法、引导线、居中对称等等,甚至“一切法则都注定要被突破”这句话,都是为了照片的主体和主题服务的。
一旦我们理解了,摄影构图的核心是确认主体和主题,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什么时候该用三分法,什么时候该用居中法,什么时候又需要另辟蹊径。
比如三分法(把物体放在照片的三分之一处,而不是正中间)是大家最熟悉的构图技巧。三分法最好用的原因是主体放正中间会比较严肃死板,主体放在过于靠边的位置又不容易让画面平衡,而三分之一附近的位置一般恰到好处。
三分法是为主体服务的,它可以让主体不太死板的同时保证画面的平衡。理解了这点,你也许可以想象到有的情况,三分法是反而不如居中对称构图的。
第一种情况是主体和主题本来就比较严肃、正经,比如教堂、皇宫、会议,那么中心对称的构图方法就更加适合了。(你也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旅行人像大部分不会把人物放中间,而证件照、职业照却几乎把人放在正中?)
第二种情况,是主体本身比较大,即使放在三分之一的位置也会让画面失去平衡。
主体占据大片画面,又没有其他物体来平衡画面,就只能把主体放在中间附近的位置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主体天然对称,比如倒影。这时用对称构图来表达也是更加合适。
不光是三分法和居中对称,引导线、框构图、层次构图等等,都是为了主体和主题服务的。抓住主体和主题这个中心,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的理解和应用各种构图技法。
理解了无论哪种构图法则,都是为了主体和主题服务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主体的特点,分析出哪种构图法则更加适合,甚至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如何快速学习摄影技
摄影APP
摄影老前辈都是强烈推荐看《纽约摄影教材》来提升摄影技术,笔者并不反对,并且书籍购买容易可以随身携带更可以重复翻阅,确实是一个好的途径。只不过对于现在3分钟不看手机就浑身不舒服的同学来说,要让他们专心看书恐怕并不容易。所以笔者觉得,看书的定性十分差的同学不妨可以使用手机APP来代替。例如“国家地理 - 每日精选”。
除了这款应用之外,网易推出的一周图片精选也是出自无数优秀摄影记者之手。为什么说看这类写实的照片可以对摄影有所提升?照片本身是不会教你什么器材什么参数可以拍到好照片,但是可以跟你视觉构图以及光影应用的参考,价值非常大。你要从审视的角度去欣赏,不光光只会说“很美”,还要知道“为什么美”。认识这一点之后,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
电商平台
What?!电商平台不是购物的吗?怎么就跟摄影扯上关系了?其实一个电商平台,才是对某种事情有专业教学描述的免费“老师”。好比如你是电商老板,你的顾客想购买你出售的摄影配件,你一定会把这个摄影配件的各项功能详细解析得很清楚,才能吸引到人。而当你阅读这些图文的过程中,无疑也是增加了自己对这种摄影配件的认识。不过要记住不要忍不住“买买买”就好了。
想在电商平台上学习摄影知识只能靠自己的阅读理解,你并不能够通过卖家给你讲解来获取更多技巧。倒是另一个摄影器材二手平台却是可以跟卖家聊聊相关的摄影器材或配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感受来增长见识(总有一些历史悠久你见都没见过的器材),如果对方有耐性跟你一直聊的话。但同时你也要学会理智对待话语的真实性,因为只要存在商业交易,很多东西都有可能只是假象。
摄影社区
一个人的摄影总是不免有些孤独。既不爱看书,也不爱玩手机应用,那就试试传统的上摄影社区或网站最大化获得自己想要的资讯吧。微博或微信公众号都已经是铺天盖地的摄影教程充斥其中,太平洋摄影部落就是其中一个以照片欣赏为宣传点的社区平台。
太平洋摄影部落高手区 虽然摄影社区是目前大多数人交流摄影的最主要方式,内容全面,图文的有,视频也有,形式多而新颖,具吸引力。但笔者觉得就是因为受众面广,它长期引发键盘大神之间的网络口水战。摄影的.东西都是主观的,所以没有绝对的对或错,而且任何一件摄影器材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差人们想用多少金钱去衡量而已。所以如果你想从摄影社区学到摄影技术,最好还是静下心来,谦虚求学、讨论即可。
总结:
笔者很喜欢安塞尔·亚当斯的一句话,他说“任一年中有12张有意义的照片就是一个好收获了”。人的进步都是主动且自觉的,即使是拿过再多奖项的摄影师,他都需要继续进步和突破。摄影从来没有止步的时候,只是说如果你作为一个新手,不去努力发现除了《纽约摄影教材》之外的学习途径来使自己进步的话,那你得不到提升并让相机吃灰就是你的过错了。希望笔者以上提供的方法能对你学习摄影,在新一年里有新的帮助。
新手摄影入门技巧
什么是自动对焦?
对焦的概念非常简单直接,就是对焦点要清晰。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是透过调整相机镜头的镜片去对焦。自动对焦有主动/被动之分。
所谓被动式对焦,是利用对比度(contrast)感应器对焦,特点是相机会直接接收被摄物的反射光来进行对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即使目标物较远,也能进行準确的对焦。缺点是当被摄物的光源很弱、反差很低时,自动对焦的速度就会变得很慢,甚至无法测出焦距。由於不需要额外配件,故较便宜,一般消费型DC及备有LiveView功能的单反相机才会配备。因此我们在拍摄时,锋利的边缘或突显的纹理对自动对焦的运作非常有用,我们进行对焦时可尝试瞄準这些位置。
而主动式对焦的原理是,使用主动对焦时,相机会射出红外线或可视的红色光束,在接收到反射光后决定对焦的距离。本教学将讨论被动式对焦。
对比度自动对焦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对焦前(左)和对焦后(右)比较图
1.自动对焦处理器(autofocus processor – AFP)轻微改变对焦距离。
2.AFP在改变距离后,会比较对焦前和对焦后的数据,以评估及衡量对比度有否增强。
3.一旦有增强,APF会调整镜头从而获得新的对焦距离。
4.自动对焦处理器会不断重复步骤 2-3,此时你会见到相机的取景器慢慢由朦变清,直至取得令人满意(高对比度)的焦距。
整个过程会在少於一秒的时间内完成,但对於不理想环境(例如是太暗或者在水底)、或者是不理想的被摄物品(对比度不足),则有机会对焦失效。
影响自动对焦表现的因素
被摄物的状态对相机的自动对焦表现有重大影响。其关影响力甚至比相机型号、镜头种类及对焦设定更为重要。
自动对焦极受以下3种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最理想的环境便是光线足、对比度高以及静态的被摄物。这三个因素并不独自影响自动对焦的表现,而是互相影响的。而以下例子将较棘手。
这次远方的景物有高对比度、光线充足及静止状态等三重有利因素,相机成功在远方对焦。但由於景深不够深的关系,离相机较近的主体便很容易走焦了。
在实际应用上,摄影者往往只能够在片刻之间,猜想哪个是最完美的对焦位置(上图的到底是跑者还是远方风景?),这才是对焦系统最困难的地方。我们会在下面探讨对静态物件及动态物件的自动对焦技巧。
自动对焦感应点(AF点)
AF点的多寡、类型及排列方式决定了一部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有多强大。高端的单反相机,可以有多达45个甚至更多的AF点(最近更有厂商推出了多达100个对焦点的相机……),然而不少相机只能拥有少至一个的中央AF点。
以下是两款不同的自动对焦感应器:
(左)高端单反相机所配置的AF点(右) 入门级单反相机所配置的AF点
从上面两张图可见,AF点有分十字型(红色和绿色)和一字型(蓝色)。以一字型为例,相机会使用这条垂直线,来测试直线范围的对比度。因此,两条一字型线组成的十字型AF点,比一字型AF点更为精準,这也是其中一个高档单镜相机比入门级单镜机贵的原因之一。现时大多数的`最新的数码单镜相机种,都已採用这类十字型自动对焦感应器。就单反机而言,AF点的数目及準确性,会随光圈的大小而转变。一般而言,光圈越大,能使用的AF点便会越多,準确性亦会越高。我们以刚才的两款感应器作例子:
由上图可见,镜头及光圈对自动对焦的表现影响很大。由於中央AF点的表现是最好的,当被摄物不在中央位置时,应先使用中央AF点来进行对焦。在成功对焦后便锁定对焦点(focus lock)再进行构图。我们可以使用多个AF点来提高自动对焦的可靠性,亦可以使用单个AF点来增强準确性。有些相机甚至有「自动景深」(auto depth of field)功能,即在拍摄团体照时,相机会透过这些AF点侦测出多个主体的距离,获得数据后,相机便能计算出最合适的光圈,以达致足够的景深,覆盖全部的主体。
自动对焦模式:追焦 VS 单次自动对焦
对於拍摄静物,使用单次自动对焦(One-Shot)无疑是最佳选择,但这方法的缺点是当被摄物在镜头成功取得焦距后,突然偏离原本位置时(例如是走来走去的小朋友),相机便不懂更新该被摄物的位置,结果导致走焦。而追焦(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即AI Servo Continusous)就是为弥补这不足而诞生的。追焦系统会针对该动态被摄物的移动速度,对其移动距离及其未来位置进行预测。在获得数据后,相机便会自动在其预测的位置对焦。这样做便可以大大降低在拍摄动态物时的走焦率。
在对动态物进行追焦时,以下的几项会影响自动对焦的表现:
该被摄物的移动方式(直线/迂迴)
被摄物的对比度
光线的充足度
镜头的类别
AF点的多寡
还有要注意的就是,追焦系统非常耗电!长期使用请带同后备电池。
实际应用:拍摄动态物件
拍摄动态照片时,最佳选择当然是选用追焦。但实际应用又如何呢?你首先需要把相机对準一个位置,该位置是你预期该被摄物将会进入的范围(用上图做例子,我们首先对该段路面进行对焦,然后等待这赛车从右方进入这范围)。这样做可以避免因相机不停测试焦距而浪费的时间,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追焦。另外在这个模式底下,相机并不需要对焦锁定(focus lock)后才可以按下快门,如果想要获得理想的效果,你需要有一定的摄影功力和技术。
实际应用:人像及静态照片
在拍摄人像或静态照片时,我们会较常使用单次自动对焦。与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不同的是,在按下快门前,我们先要获得对焦锁定。在拍摄人像时,眼睛会是我们最好的对焦位置,这是因为它们拥有稳定、又突出的对比度。此前提过中央AF点拥有较高的性能,儘管如此,使用中央AF点并不保证你能获得最準确的焦距。特别是在进行人像拍摄时,原因是在拍摄人像时,我们先对準人的眼睛对焦,锁定焦距后我们再移动相机进行构图的话,相机与该人像的距离有机会转变,由於焦距已被锁定的关系,失焦的情况便很容易发生这情况对拍摄人像时影响尤其严重,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一般会使用大光圈进行人像拍摄,且被摄物往往离摄影者很近,导致景深会变得非常短,由於人体不是一块薄薄的纸板,只要有一丁点的焦距改变,一部份的身体便会失焦,我们往往需要用到其他的AF点去进行较準确的对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