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九年级寒假作业语文完整版答案(2)

李婷 1172分享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人恒过:犯过失。傅说举于:被选拔衡于虑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而后作:奋起

  苦其心志:使┅┅痛苦征于色:脸色劳其筋骨:使┅┅劳累

  发于声:吟咏叹息饿其体肤:使┅┅饥饿而后喻:了解

  空乏其身:使┅┅贫困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入则:在里面。指国内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在外面。指国外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二、翻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鱼我所欲也》《孟子》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22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