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天文地理小知识

家敏 1163分享

天文和地理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却也是互相联系的学科。生活中,一些基本的天文地理小知识有哪些?今天小编分享几篇关于基本的天文地理小知识_少儿必背天文地理小知识,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1】天文地理知识

1、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2、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3、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4、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9、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0、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2、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3、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14、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15、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16、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17、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8、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19、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2】地球自转是为什么?

太阳系的前身是一团密云,受某种力量驱使,使它彼此相吸,这个吸积过程,使密度稀的逐渐变大,这就加速吸积过程。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闯,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一方面,向心吸积聚变为太阳,另外,就使得这团气体逐渐向扁平状发展,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开始转时,有这么转的,有那么转的,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也许有其他太阳系是左手定则,但在我们这个太阳系是右手定则。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一方面自转。

【3】时节日晷对一天和一年的科学划分

(一)日晷和一天分段

在我国古时期,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是从黎明到次日黎明为一天。先贤在地面竖立直杆,制成第一代地平日晷,晴日晷针日影最短的时刻为午时正,将白昼分为上半天和下半天,黑夜分为上半夜和下半夜,至今仍有部分居民习用这种方法.后来将晷面改进成跟地球赤道平面相平行的第二代单面赤道日晷和双面赤道日晷——春分到秋分日光照在日晷的北面,秋分到次年的春分照在日晷的南面,将白昼以日影角度划分为6个时辰。

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民族崇尚月亮,每天是从黄昏——18时算起的,一个黑夜和一个白昼为一整天。格里历和现代夏历(俗称“农历”)每天都是从子夜(俗称“午夜”)0时正算起,一天划分为24小时,人们习惯将1天划分为两段:0~12时称为上午,12~24时称为下午,把13时称为下午1时,依次类推;夏历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为2小时,0~1时为子时,1~3时为丑时,3~5时为寅时,5~7时为卯时,7~9时为辰时,9~11时为巳时,11~13时为午时,13~15时为未时,15~17时为申时,17~19时为酉时,19~21时为戌时,21~23时为亥时,23~24时为“夜子时”,每时辰划分为8刻(1刻15分钟)一天共96刻。

(二)时节日晷和一年的分段

公元前46年采用儒略历时,曾计划以冬至为元旦,但囿于以朔日为起点的旧习俗,所以延误了10天,(当时冬至在朔日前10天),在地球近日点附近,沿用至今。格里历依序数称为第一至第四季度(汉语可省去“第”字)。

埃塞俄比亚历等阿拉伯国家以秋分(格里历9月23日)为年首。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命天文历法学家落下闳、邓平等观测日影和星象,根据圭表日影长度一年的变化,将一年按平均长度划分的二十四节气(称为“平气法”)纳入《太初历》,改为太初元年,以冬至到次年冬至为“岁实”(回归年),奇数的节气称为“中气”:冬至(冬月、子)、大寒(腊月、丑)、雨水(正月、寅)、春分(二月、卯)、小满(三月、辰)、芒种(四月、巳)夏至(五月、午)、大暑(六月、未)、处暑(七月、申)、秋分(八月、酉)、霜降(九月、戌)、小雪(十月、亥),在没有中气的月份置闰,巧妙地把阴月阳年协调在一起,恢复夏朝历法以雨水所在月为正月,奠定了夏历的基本格局,造福至今。唐朝高宗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傅仁均、崔善为创制的《戊寅元历》,才采用将黄道按角度等分为二十四节气——“定气法”。元代天文历法学家郭守敬(1231~1316AD)将日晷和圭表改进成第三代半球型的《仰仪》,光线通过圆心孔在球面成影,在经线上显示当地时辰,在纬线上显示二十四节气。

笔者用现代天文、地理及数学知识,研究开发出经纬线角度量化、定位准确的实用新型专利、第四代日晷《赤道日晷与回归线日晷组合》科普文化景点兼装饰品,专利号:ZL00251258.0,时间和节气更为准确,可用不锈钢管为主制成豪华型,也可用瓷砖或塑料为主制成普及型,同时又是小学《自然》、中学《地理》的新颖教具,可用于每天有数小时日照的南纬66度到北纬66度广大地域,赤道日晷为平面圆环状,光线通过圆心的太极八卦璇玑板三角孔,在经线上显示当地时间(跟北京时间相对照),在纬线上显示二十四节气、黄道十二宫(英汉名、古代名对照)及其公历日期,中西融会,沟通古今,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规律,普及天文、地理和历法科学知识,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启迪智慧,创导人与自然和谐,指导工农业生产和医学保健,提高所在地的知名度,吸引中外游客。向海内外推广传统文化的日晷,具有极大的商机。

(三)一天和一年相比

沈括的十二气历、太平天国的天历、新四季历、独大月历、正元历等主张将年首改在34天后的立春(格里历2月4日),划分为春、夏、秋、冬季,但因南北半球四季相反,北半球冬季适为南半球的夏季,各国气候千差万别,改历当年会重复34天,我国熟悉的划季方法难以得到多数国家政府和学者的赞同,反而增加改历阻力。

以一天和“岁实”(回归年)相比,一天里的子夜0时正,跟一年里的冬至相当,6时(卯时正),跟春分相当,12时(午时正)跟夏至相当,18时(酉时正)跟秋分相当,如以“四立”划季,会将“岁实”(回归年)划得支离破碎,故属下策。

笔者的永久历年首有两个备选方案:

(1)维持元旦现状不变,依序数称为第一至第四季度,可搏得全球多数学者和政府的支持,可谓上策;

(2)改冬至(格里历12月22日)为元旦,改历当年仅撕去日历10天,用关键性的“二至、二分”(“春分、秋分”阳光垂直于赤道,“冬至”阳光垂直于南回归线,“夏至”阳光垂直于北回归线)划分四季,标志分明,既可依序数称四季,也可与欧美国家接轨,称“冬、春、夏、秋季”,在农闲的冬季过年,不误农时,从各种传媒常用的某季赛、季后赛、夏季攻势等等不难看出,欧美的季名日渐为全球体育界、卫生界、军事界、传媒界等认可,为了团结争取世界大多数国家与政府对历法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减少阻力,有必要与处于多数的欧美各国接轨,这种策略和手段上的让步,有理、有利、有节,是退一步,进两步。


基本的天文地理小知识相关文章:

天文与地理

有关天文地理的知识

地球常见的天文知识有哪些

天文地理

天文科普

世界地理科学小知识有什么

有趣的地理小知识有哪些

金星的基本天文知识有什么

天文地理

孔明为什么通晓天文地理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精华图文

    209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