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国学历史课外知识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国学经典的小知识吧。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小学生国学历史课外知识,供大家参考。
国学历史知识1
《楚辞》:方言中的韵味
【楚辞其书】
楚辞又称楚词,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由屈原创造的诗歌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离騷》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所以《楚辞》中不光有屈原的作品,也有其他人的一些同类型的文章。《楚辞》这部作品中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和方言,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楚辞》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騷”。“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现实主义精神;“騷”指《离騷》,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
【《楚辞》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解读:长路漫漫,但是我要努力寻找方向。屈原要在人生之路上下求索,为了民生和家国要永远前进。
长叹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解读:我掩面流涕,为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不为自己的得失而流泪,国家的衰落才让人痛苦。看到楚国民生艰难,屈原忍不住流泪。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一直受到后人的崇敬。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解读:我一天天老去了,越来越担心为国立功的美名还 没有建立起来。时间是人类的最大对手,没有人可以战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中多多努力,到了老年才不会后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解读: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我独独喜欢修养美德。爱好美德的人,至少能成为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能理解世间的美好所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建议“好修以为常”的原因。
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解读:方的和圆的怎么能放在一起?志向不同的人怎能相安无事?在宋代,王安石和司马光就是“异道”不能相安的典型,管宁和华歆之间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好朋友只有志趣相同,才能友谊长久。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争光。
解读:我要和天地一样长生,要和日月一样光辉。人的生命是不可能与天地日月相比的,但是人的精神是可以永存的,屈原的精神就留在了人民的心中。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解读:候鸟飞走后,还 是要回到故乡的,狐狸在临死的时候,一定要将头向着巢穴。动物都如此思念家乡,更不用说人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解读:世人都浑浊不堪,只有我清白;大家都醉生梦死,只有我清醒。屈原的孤独是精神上的,他因为没有知己,所以感到世间的可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解读:长尺与竹竿比就显得短了,短寸与秋毫比就显得长了。任何事情都是相比较而言,在感到不满足的时候,要想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楚辞》故事】
屈原投江
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争夺霸权。楚怀王很器重屈原,但是屈原的主张屡屡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使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后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谋,进王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遵守与秦王的约定,如期赴会,但是一到秦国,他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皇撤离郢都,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异乡和郢都被秦兵攻破的噩耗后,悲痛万分,仰天长叹,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汨罗江。
屈原的尸体淹没在了汨罗江的滔滔江水之中,可是他的精神永远流传了下来。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楚辞》中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怀。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体。它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国学历史知识2
《淮南子》:刘安已去,空余《淮南》
【《淮南子》其书】
《淮南子》是西汉初年的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共同编写的一部论文集,原名叫做《淮南鸿烈》,“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从这个书名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道理。从思想来看,这本书将道、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
这本书的发起者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之间。刘安广招门客,手下不乏饱学之士,于是他们一同编写了《淮南子》。这本书一共21篇,全书的跋《要略》放在最后。从《要略》来看,全书的创作写作有统一的计划和安排,但在内容上,并未完全统一。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
除了讨论一些哲学思想之外,《淮南子》还 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都是靠这本书才得以流传的。
【《淮南子》名言】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解读:马要先驯服,然后才能锻炼成好马;人要先讲信义,然后才能追求各种技能。一匹千里马,但不听管教,脾气暴烈,也是不能有用的。先培养最基本的道德,然后加以能力上的提高,这样的人才不会犯错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解读:赛翁的马丢了,又怎能说这未尝不是一种福气呢?一件事情并不一定是简单的好与坏,可能会引发其他的一连串的效应。能够看多远,就要凭一个人的推断力,总之是不能盲目乐观和悲观的。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解读:不要把池里的水放干了再捕鱼,不要把树林烧光了再打猎。做事情要想到以后,涸泽而渔,将来就不会再有鱼,我们如果为了一时的好处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将来就会因为没有做人原则而悔恨,这是一个道理。
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风而驰易以远。
解读:船顺流而下就会很容易到达目的地,马顺风而驰就很容易跑得远,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条件。如果逆流而上、逆风而驰,不仅事倍功半,也让自己的信心大受打击,这是不明智的。
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
解读:不以自己的身份低贱为羞耻,而以道义不能推行为耻辱;不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忧虑,而为百姓的穷苦而忧伤。一个人心怀天下,才能感受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读: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体会高尚的道德,内心不安宁就无法达到豁达的境界。淡泊名利、心安理得,这样才能接近世间的真理。
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
解读:与其得到隋侯珠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如明白事理可贵。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知识。
多闻博辩,守之以陋。
解读:虽然是博学多识的人,但也要认为自己是孤陋寡闻的。因为山外有山,只有虚心才能进步。
【《淮南子》故事】
一本被血染红的书
《淮南子》的编写与一场政治斗争有关。淮南王刘安的父亲淮南厉王犯了罪,在流徙的途中绝食而死。后来这位淮南厉王的封地被一分为三,儿子刘安被册封为淮南王。
景帝死后,武帝刘彻登基。刘彻一登基,就重用那些主张加强王权的儒士,准备削弱诸侯、加强中央、抗御匈奴。这种情况下,淮南王刘安的势力就会被大大削弱。
作为回击,刘安组织编撰了《淮南子》。汉武帝志在尊王攘夷,削诸藩,破匈奴,实施“大有为”的政治,但是在《淮南子》中,刘安则主张因循旧范,无为而治。他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
在年幼的汉武帝背后,还 有喜欢黄老之道的窦太后以及窦家、刘家的列王贵威。窦太后也不喜欢刘彻的新主张,就罢免了皇帝的将相,否定刘彻削弱诸侯的政策。
后来窦太后病危,在她死前,传说天上出现彗星。刘安认为,这种天象正是上天在告诉他要趁机起兵。于是他“治军械,积金钱”,准备武装起事,而《淮南子》这本书就是他的一个舆论武器。但是,太后死后,刘彻掌握了大权,在董仲舒等人的辅佐下,除掉了刘安。
国学历史知识3
《文选》:艳而不妖的庄重之花
【《文选》其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已经从政治、历史等领域中独立出来,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由于文学作品的数量众多,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品鉴别裁﹑精简提炼,在这样的情况下,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就产生了。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有两百五十部文学总集,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文选》。
《文选》全名《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太子萧统编著。
萧统和淮南王刘安一样,门下有许多文人,当时负有重名的刘孝绰﹑王筠﹑殷芸以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都曾做过东宫太子的属官或为萧统所赏识,一起讨论典籍,商榷古今,《文选》就有可能是这些名家共同创作的。
《文选》共收录了130位作家,上起子夏﹑屈原,一直到当时,但是不录还 健在的人,只收录作古的人的作品。这些作家的作品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3大类,又分列赋﹑诗﹑騷等38小类。但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批评这种分类方法太烦琐了。
《文选》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因此,儒家经典、历史书以及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选录的内容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
【文选名句】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翦截。
解读:像周公的典籍、孔子的文章,是忠孝和敬重的标准,人伦纲常的师友,怎么能拿来裁剪编著呢。这是《文选》的序言中,解释不选择经典的原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孔子的言论就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圣标准了。这也是《文选》专注于文学讨论的证明。
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解读:文章的内容和神韵都要有君子的风度。不能过于浮华而没有内容,也不能太过质朴而没有美感。文章不论内容还 是形式,都要尽量追求典雅庄重。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解读: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中篇篇有酒,我看他的诗意不在酒上,而是以酒来寄托感情。这是《文选》中对陶渊明诗集的评价。欧陽修有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陶渊明写酒,也是同样的意思,不过萧统评价在前,欧陽修作文在后,可以说欧陽修的文章是受了萧统的评价的启发而成的。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此篇明高才之人,仕宦未达,知人者稀也。
解读:“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是说才华很高的人,在政治上没有施展抱负,也因此感叹缺少知己。《文选》的格式就是这样,前面引用原文,后面解说这首诗的意图。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
解读:竹结根于山上,比喻的女子将自己托付给君子。这是写男女爱情。
【《文选》故事】
昭明太子
萧统生活在一千五百年以前,父亲是梁武帝萧衍。作为长子,萧统在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了。
萧统作为太子,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从15岁行成年的冠礼后,他便协助父亲梁武帝处理政事,批阅公文,所以萧统很少有机会直接了解社会生活。
萧统少年时候,性情纯孝仁厚。在他16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在父亲几次下旨劝逼之下,才勉强进食,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都感动得落泪。
萧统宅心仁厚,他有一次去观看审判犯人,在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情有可原,让我来判决可以吗?”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汇报了情况,萧衍听了连连点头微笑,很高兴儿子是一个的宽厚的人。不过大臣们知道他好说话,遇到一些想从宽处理的事情,就故意拉上萧统,让他来判决。
有一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的时候,每年都要多做上千件衣服,送给贫民过冬。
《文选》编成时,萧统不过二十五六岁,还 是涉世不深的太子殿下,但是他的书本知识却极丰富。前朝的文集他都有条件阅读,这样,他吟诗作文的时候,动辄用典。但是萧统不喜欢艳歌,他的诗文偏重典雅而不华丽,一直是读书人的必读课本。有一句俗语说:“《文选》烂,秀才半。”只要读好了这本书,差不多也就是半个秀才了。
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文采斐然的太子,还 没有等到即位,便在30岁的时候去世了,谥号昭明太子。
国学历史知识4
《诗品》:品出诗真味
【《诗品》其书】
读一首好诗,如同品尝了一杯好茶,听了一段好音乐一样,令人心旷神怡。南朝时候,就有一个人专门写了一本评价诗文的书,就是《诗品》。
《诗品》是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的作品。钟嵘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在梁太子萧统十二岁的时候,他立志要仿照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方式,把诗歌也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所以这本书就叫做《诗品》。
《诗品》所品的,主要是五言诗,范围是从两汉到他生活的梁代,一共122人。在《诗品》中,钟嵘提倡写诗要有力度,反对空谈浮夸;主张诗歌的音韵要自然和谐,反对刻意追究声韵;主张直白,反对故意用典。钟嵘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
【诗品名句】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解读:没有什么比诗歌更能感动天地鬼神的了。诗歌抒发的情感,是一种最热烈、最真实的情感,用诗这种雅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情感就能“言已尽而意有余”,令人回味无穷。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解读:东汉的两百年中间,只有班固的一篇《咏史》算是出众的,但是文章也像木头一样,没有什么文采。钟嵘对东汉的文章不太满意,所以用了“质木无文”来形容,非常精妙。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解读:有高傲的骨气、华丽的文采,感情中既有典雅又有活泼,文章既真实又灵动,它的光芒闪耀在古今的诗坛中,卓尔不凡。钟嵘点评曹植的文章精彩非凡,直到现在,也没有谁能比他更精练地概括曹植的诗文。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解读:五言这种形式是文章中的重点,也是众多作品中写得最有滋味的,所以也就会被世俗侵染。五言诗从《古诗十九首》开始,到唐代的五言律诗绝句,达到了文学上的高峰,这一评价是很正确的。
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解读:如果不是李陵的命运坎坷,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一个人的经历是一笔财富,可以激发内在的潜能,表达出常人难以言说的感情。
【《诗品》故事】
江郎才尽
钟嵘在《诗品》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成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这段短小的文字,就是今天的成语“江郎才尽”的来历。说江淹在宣城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自称郭璞的人。郭璞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这里已经很久了,现在该还 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果然摸到了一支五彩笔,就将这支笔还 给了郭璞。从那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所以就说他是江郎才尽了。
后人说别人江郎才尽,常常有取笑的意思,和“黔驴技穷”相似。
国学历史知识5
《人间词话》: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人间词话》其书】
前几篇我们都在说距离今天已经很久的古人,下面要说的是一位距今不到一百年的人,他在20世纪初的文坛很有名气,这位学者就是王国维。王国维在中国文坛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人间词话》,直到今天还 是书店中的畅销作品。
【《人间词话》其书】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著名的一部作品。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评论中国古代文学,又不局限于西方理论,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所以,《人间词话》是一部初具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新作品,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作为词学的教科书和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深远。
《诗品》将诗歌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人间词话》则是将诗歌分为不同的境界。王国维认为诗歌境界有三层,第一层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层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诗歌三境界,直白来说,第一个境界是寻找诗意,第二个境界是在创造诗意,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不用刻意创造,而诗意浑然天成了。这种三境界的观点,既有诗的优美,又有理论的深度,因此常被人引用。
【《人间词话》名句】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解读:什么叫做有境界呢?就是能用一颗真心去描写景物,表达出真挚的情感,而不是胡乱堆砌辞藻,没有真情实意。历史上的名诗佳句,无不是在表达真切的情感。李白豪放、东坡潇洒、杜甫沉郁、居易朴实,这些都是他们的真性情,他们的伟大和可爱之处,就在于流露了真情实感。而华丽的辞藻,工整的对仗,虽然能给人以言语上的美感,却不如真情容易打动人心。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解读:有境界的诗文自然就会卓尔不群,成为千古名句。五代、北宋的作品能够超群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境界的高低,取决于诗人心胸的大小,所以那些风流的文人,不用刻意为之,也能写出风流的文章。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解读:李白是以气象取胜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仅仅用了八个字,将所有描写登临的诗文都比下去了。有好诗,也要善于读,否则就不能体会到诗的美来,读李白的诗,要留意他的气象。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解读:读过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人,当记住他的三境界说。需要补充的是,第一境界出自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出自柳永的《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故事】
谜一样的王国维
《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个谜。
王国维是浙江海宁县人,他出身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青年时代接受了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有很好的国学基础。在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下,他成为一个接受西方思想的青年。在戊戌变法前夕,他来到上海,进入当时支持变法的《时务报》工作。变法失败后,《时务报》被封闭,王国维转到东文学社当职员,同时学习哲学、外语和自然科学。
1901年,在老师罗振玉的资助下,王国维东渡日本留学,但是不久,他就因病回国。回国后他先后在苏州和南通的师范学堂教授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
五年后,王国维到北京任教育方面的官职,进入京师图书馆,开始编译工作。辛亥革命爆发后,王国维作为清朝的遗臣,跟随罗振玉逃亡到了日本。十年之后,王国维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同时担任“南书房行走”的官职,教已经被废掉皇位的溥仪读书。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人间词话》。胡适晚年曾回忆王国维说:“他的人样子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这位文坛上的风流才子,在1927年跳入颐和园中的湖中,结束了自己50岁的生命。
也许是因为他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时代,生命不堪忍受多重的冲击;也许是因为生活困苦,朋友苛责;也许是因为读遍好诗好文,已经心满意足,他就这样突然走了,留给后人无尽的猜测和揣度。
不论他为什么去投湖,王国维广博的学问,对于历史学、文学、哲学、美学深刻的研究,都不会随水而逝。
小学生国学历史课外知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