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动物百科知识
让孩子们学习到动物界的科普知识,动物的世界,让孩子们接触这些动物可以体会到不一样的大自然,体会到另外一番天地。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简单的动物百科知识,供大家参考。
动物百科知识1
蝙蝠为什么不属于鸟?
动物界常有许多怪事,像鱼的鲸都不是鱼,善于水中游泳的企鹅却是鸟,无翼不能飞的鸵鸟是鸟,而有翼能飞的蝙蝠却不是鸟。
为什么蝙蝠不是鸟呢?蝙蝠虽然有由前后肢和尾之间的皮膜连成的翼,胸骨和胸肌都很发达,能像鸟类那样展翼飞翔,但它不是鸟类而是哺乳动物。因为蝙蝠的体表无羽而有毛,口内有牙齿,体内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这些都是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蝙蝠的生殖发育方式是胎生哺乳,而不像鸟类那样卵生,这一特征说明蝙蝠是名副其实的哺乳动物。
顺便再说明一下鲸和企鹅的身份。鲸虽然体形像鱼,如前肢变成鳍状,后肢完全退化,尾呈水平鳍状,适于游泳,但是,鲸具有很多非鱼类的、而是哺乳动物的特征。如鲸的幼体体表有毛,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哺乳,这些特征说明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企鹅原本是有羽毛的,但长期的潜水生活,它的羽毛已退化成鳞片状,此外它的骨骼构造、内脏结构及卵生的生殖方式与鸟类相似,所以它是鸟类。
动物百科知识2
为什么许多动物在水面、墙面上如走平地?
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动物的躯体都很小。蜘蛛攀岩走壁靠的是附着力,而水黾在水面上行走则靠的是表面张力和流体阻力。这些支撑力只与昆虫-水面或蜘蛛-墙的接触面积有关;它们的反作用力-地心吸力-则只与这些动物的质量有关。所以,一般的情况是,大型动物更多地受地心吸力和惯性的控制;小型动物则更多地受附着力和流体张力等表面力的控制。
但是,攀岩走壁和水上行走这两种现象是截然不同的。当苍蝇在竖着的玻璃板上行走时,它的跗垫和玻璃板之间的附着力足以防止它下滑或掉下来。但是,一旦苍蝇的体积增加10倍,其体积-重量比就会增加大约1000倍,而它与玻璃板的接触表面积却只增加约100倍。在这种情况下,苍蝇就会掉下来,因为尽管附着力增加了,但是地心吸力增加的幅度更大,附着力已无法与地心吸力抗衡;况且,此时苍蝇的翅膀已显得太小了,根本飞不起来。
水黾的腿上有一层蜡质的疏水表面,既具有疏水功能,又不会被水沾湿。所以,除非地心吸力(水黾的重量)超过水面张力的垂直反作用力,否则水黾就不会淹死。此外,由于水黾的腿部在水面上产生了压力,所以它可以在这种摩擦力近乎为零的环境中悠哉游哉。
动物百科知识3
苍蝇为什么不拉稀?
炎热的夏天苍蝇、蚊子成了人们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昆虫,尤其的惹人生厌的苍蝇,嗡嗡嗡的从身边飞过。刚刚从厕所里享受完它们的"美味",又扫荡了餐桌上的佳肴。这么让人讨厌的苍蝇,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人们嘴巴稍微不小心还会吃坏肚子,但是苍蝇这么胡吃海塞的却从来不会跑肚拉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苍蝇的一生,要经过卵、蛆、蛹、成虫四个时期,繁殖非常快。炎炎夏日,它们8天就可生产一次,一只雌蝇一次能产1千多枚卵,5个月后,后代的数量可高达1.9万亿亿只。仅一只苍蝇身上就能够携带六百多万细菌,可以传播肠炎、结核、痢疾、伤寒等30多种疾病。但是"惹祸上身"这个词用在这里可不合适,因为苍蝇自己不会感染上这些疾病。科学家们发现,在苍蝇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幼虫会合成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称抗菌活性蛋白,使其对病原具有免疫作用,成为苍蝇身上各种病菌的克星。据测定,这种抗菌蛋白只需要万分之一的浓度就杀死多种病菌,这种效力超过了青霉素。许多对人有害的细菌,在苍蝇的消化道内也只能生活五六天。
那么小小的苍蝇身上还有什么其它的科学价值嘛,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有关资料记载,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证实,苍蝇释放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可治疗人类的骨质疏松症。研究人员是用一根蘸有大肠杆菌的针刺进苍蝇体内后,在流出的化合物中发现这种生理活性物质的。这种取名为"5—S—GAD"的物质具有阻碍蛋白质磷氧化酶形成的作用。蛋白质磷氧化酶能促使骨髓细胞分化为损害骨质的破骨细胞和复制癌遗传基因等。骨质疏松症就是破骨细胞作用活跃导致发病的。
大家再看看小小的苍蝇是如何帮助人们来破案的。
苍蝇有闻香逐臭的恶习,它们爱吃腐烂发臭的东西。当凶案发后,如果破案时间较长,法医鉴定死亡时间就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时寄居在腐烂尸体内苍蝇的幼虫就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苍蝇幼虫生长时间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可以根据尸体腐烂后,苍蝇幼虫的发育程度来判断死亡时间,苍蝇便成了"目击证人"。
动物百科知识4
猴子为什么没有眼白?
前几天我们学校组织去动物园秋游,大家围在猴山前,看着小猴子们窜来窜去好不热闹。突然有同学发现小猴子的眼睛又黑又亮,但没有眼白,再仔细观察,黑猩猩的眼睛也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灵长类动物中,除了人类的眼睛黑白分明外,其他动物的眼睛都和猴子、黑猩猩一样看不到眼白部分。当然,它们并非没有眼白,只是眼白呈茶褐色,很难与眼黑区分开来罢了。科学家们研究后认为,这些人类的近亲是为了伪装和隐蔽视线,才让自己的眼睛带上一副"大墨镜"的。在捕猎过程中,如果捕猎者明显暴露出自己的视线,就会引起猎物警觉,失去狩猎的大好机会;而对猎物来说,看不分明的视线则有可能让敌人产生"对方或许已有警觉"的错觉,从而使自己逃过一劫。
那么,人类的眼白为什么会呈白色呢?科学家认为,当人类的先祖从树上走到地上之后,由于学会了使用火和各式工具,被其他动物猎捕的危险大大减少,而且共同狩猎、觅食、劳作时也需要更有效地沟通意见,所以眼白部分便渐渐进化成白色,使得视线变得更加明白易懂。换句话说,人类之所以可以进行独特的挤眉弄眼、秋波流转等视线沟通,都是因为有了眼白的缘故。
动物百科知识5
鸵鸟为什么不可以飞翔?
鸵鸟的飞翔器官与其他鸟类不同,是使它不能飞翔的另一个原因。鸟类的飞翔器官主要有由前肢变成的翅膀、羽毛等,羽毛中真正有飞翔功能的是飞羽和尾羽,飞羽是长在翅膀上的,尾羽长在尾部,这种羽毛由许多细长的羽枝构成,各羽枝又密生着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有钩,把各羽枝钩结起来,形成羽片,羽片扇动空气而使鸟类腾空飞起。生在尾部的尾羽也可由羽钩连成羽片,在飞翔中起舵的作用。
为了使鸟类的飞翔器官能保持正常功能,它们还有一个尾脂腺,用它分泌油质以保护羽毛不变形。能飞的鸟类羽毛着生在体表的方式也很有讲究,一般分羽区和裸区,即体表的有些区域分布羽毛,有些区域不生羽毛,这种羽毛的着生方式,有利于剧烈的飞翔运动。鸵鸟的羽毛既无飞羽也无尾羽,更无羽毛保养器——尾脂腺,羽毛着生方式为全部平均分布体表,无羽区与裸区之分,它的飞翔器官高度退化,想要飞起来就无从谈起了。
那么为什么鸵鸟的飞翔器官会退化呢?这要从鸟类的起源说起。据推测大约在两亿年前,由一支古爬行动物进化成鸟类,具体哪一种爬行动物是鸟类的祖先,尚无定论。随着鸟类家族的繁盛以及逐渐从水栖到陆栖环境的变化,在适应陆地多变的环境的同时,鸟类也发生了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适应变化,出现了水禽如企鹅、涉禽如丹顶鹤、游禽如绿头鸭、陆禽如斑鸠、猛禽如猫头鹰、攀禽如杜鹃和鸣禽如喜鹊等多种生态类型,而鸵鸟是这么多种生态类型的另一种类型----走禽的代表。长期生活在辽阔沙漠,使它的翼和尾都退化,后肢却发达有力,使其能适应沙漠奔跑生活。
自然法则是无情的,只能适应而不可抗拒。如果鸵鸟的老祖宗硬撑着在空空荡荡的沙漠上空飞翔,而不愿脚踏实地在沙漠上找些可吃的食物,可能早就灭绝了。退一步讲,如果大自然最早把鸵鸟的老祖宗落户在树林里而不是沙漠上,鸵鸟也许不会成为不会飞的鸟类,但也许它也不会称之为鸵鸟了。
简单的动物百科知识相关文章:
★ 动物百科知识大全
★ 动物百科知识大全
★ 动物的科学小知识
★ 动物知识百科
★ 动物知识大百科
★ 动物生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