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有哪些

凤婷 1172分享

  会考是高中阶段的一次考试,也是比较重要的考试之一。因此,高中同学们需要做好相关的知识点复习工作。那么,如何复习好历史知识点呢?大家不妨把会考的知识点梳理出来,更加容易复习好历史学科。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

  (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

  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

  ① 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② 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

  称 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 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 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 ,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的“ 菜篮子工程 ”,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化原因: (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中历史知识点

  1、报刊:①.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②.《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③.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丰富。⑥.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

  2、电影:① 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②.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③. 1931年,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⑤.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⑥.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网: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网络媒介”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③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

  1. 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1)变化

  ① 轮船:a.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b.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c.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

  ② 铁路:a.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 铁路b.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c. 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d. 民国建立后,铁路事业发展总体缓慢。e.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 、兰新等铁路,“九五”期间,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③ 汽车:a.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b.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c.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④ 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 ,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通讯工具的变化及影响

  (1)变化

  ①电报:a.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b. 20世纪,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这一时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

  ②电话:a.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b. 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c.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d. 到2000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③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热门标签

    4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