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为什么被称为“辫子将军”
编者按:有名的张勋复辟很多人,张勋复辟就是一场笑话。历史上称张勋为“辫子大将军”,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原标题:正儿八经说民国——辫子将军
张勋(1854—1923),字少轩,江西奉新人。自幼家境贫寒,随后又遇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导致父母双亡。不足十岁的小张勋只能以乞讨为生。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很难判断出那个时代的小孩,特别是那个时代这种环境下的小孩,他们的成长经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如果想活下来,就必须做中国底层老百姓中最为坚韧的一批,什么东西都能吃的下,什么样的苦都能含的住。如果放到荒野求生,他们绝对秒杀贝尔。他们身上都会有种不知原因的韧劲,就像是壁炉里的“小强”,不管人类想尽千方百计,可他们却依然坚挺的活着。不可否认,这种人就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当兵打仗的好料。就比如我们今天的主角张勋同学,十几岁就当了兵,在部队里以勇猛过人而闻名,说白了,就是打仗不要命,不仅不要要命,关键是还每次都能活下来。在中法战争时期(1885年),便以战功显赫,升级为中级军阶。但是也可能就是因为他身上的这种韧性,到后来变成了一种执拗,导致了他人生最大的悲剧。
此时的张勋在云南任职,上头对他是极为的赏识,所以派给他一个肥差,让他拿着两万元的巨款,去上海采购军械。这对于一个军官来说,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信任。领导已经完全的把他看做是自己人,只要能够安安全全的完成任务,将来必定能够飞黄腾达。可奈何这位苦命出身的孩子,到上海之后马上就变的迷茫了。穿旗袍的性感美女他以前碰都没碰过。豪华的赌场,他进都没进过。这下好了,老子有钱了,什么都能玩,什么都敢上。即便这两万块钱,在当时可谓是一笔巨款,但也经不住这十里洋场的挥霍。没过多久,他竟然把这两万块钱给花完了。自己爽快过之后,下一步怎么办?他有两个选择,第一:隐姓埋名赶紧跑。反正当时也没什么纪委同志,也不会被满世界的通缉。只要自己不要再出风头,没人会知道他是谁了。挨过这阵子之后,再找个部队当兵,几年之后说不定又是一条好汉。第二:自己投案自首,回到云南,谎称自己被人打劫,反正是钱没了。然后期望自己以后能够立功赎罪。一般正常点的人都会选第一条,什么狗屁军队纪律,老子活命更重要。而比较有责任感的人,或是重感情的人,会选择第二条。毕竟领导这么信任自己,钱让自己花完了,得给领导有个说法,不能让信任自己的人受牵连。而彪悍的张勋却选择了第三条,返回云南直接认罪。一人做事一人当。他的老上级算是服气了,面对这么一个又忠、又蠢的人你能怎么办?所以他也只好给张勋网开一面,让他畏罪潜逃,就此销案。
像张勋这种人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所以只好再度从军,这次投奔的是宋庆的“毅军”,从此踏上了甲午战争的朝鲜战场。不过他在朝鲜的表现,却引起了袁世凯的注意。老袁对他倒是格外的喜爱,所以到后期,他也就随着袁世凯去小站练兵去了。1899年,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镇压当地的义和团运动。此时的张勋才开始一路高歌猛进。不因为别的,而是他能杀人。这种从小父母双亡,以乞讨度日的人。常年徘徊在生死边缘。他根本不会把自己的命看的很重,更不会把别人的命看的有分量。所以我们也不要老想着,在军队表现如何勇敢的人就一定是什么英雄。张勋在山东就有“张屠户”的名号,曾经有一日杀义和团五百人的英勇记录。在那个时代,杀的人越多,证明你越有能力。这官儿升的也就越快。经过袁世凯的提携,当段祺瑞当湖广总督的时候,张勋也被提成了两江总督。竟然和段祺瑞平起平坐起来。起家之后的张勋,开始变的越来越像是暴发户。他对军队的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接近“黑社会”。张勋也越来越像张大哥。而张大哥对于自己的手下,那真的叫个好,真正能做到有求必应。有大哥照着啥事儿都能摆平。既然成为了黑社会大哥,那就别谈什么军队纪律。于是在二次革命之后,由于张勋的部队在纪律方面引起了民愤,所以只能被调离南京,调到徐州,做了一个安徽督军。别看张大哥的声望在老百姓的眼中不太好。但是他却有另一面,特别的“仗义”。别的省的督军需要他借钱,他毫不含糊,要多少给多少。凡是有路过他地盘的大小神仙,他一概“全套服务”的招待。不仅如此,他的乡土情结还十分的浓重,在江西真的没少盖学校,盖医院。而且凡是江西的学子要外出求学,他必然是重金资助。我党早期领导人张国焘,就曾经受过他的资助。所以,张勋的名字在各地督军之中,或是在江西的父老乡亲之中非常的响亮。说起他,大家都是得挑起大拇指,说一句“此人真仗义”。但是,我在这里真想说一句,这家伙,真他妈的是流氓假仗义。他从南京城里、老百姓手中拼命的抢钱,却用这些钱,来资助他想支持的人,这就变成仗义了?这他妈都是什么理论?好比一个巨贪官员,搜刮完了民脂民膏,然后用来修建了几个破庙,就觉得自己能够洗涤灵魂了。完全的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