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府院之争是什么怎么回事

淑贤 1172分享

  编者按:民国时期的府院之争你知道是什么吗?府院之争指的是以黎元洪为总统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总理的国务院之间的争权。到底事件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

  原标题:正儿八经说民国——打或不打

  历史课本上对“府院之争”的定义为,是日本人支持的段祺瑞和德国人支持的黎元洪之争,是帝国主义操纵中国政权的表现形式。说这话的人都是瞎扯,段祺瑞和黎元洪都是人精中的人精,怎么可能让外国人说了算?个人认为这都是近代史的作者偷懒的结果,只要没有经历过马列主义思想洗礼过的人,脑子一定不好使,不是傀儡就是白痴。

  那历史课本怎么能把段祺瑞和日本人,黎元洪和德国人设为两套组合形式呢?原因很简单,段祺瑞拿了日本人的钱,而且拿了还不少,史称为“西原借款”。而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借款条文,日本对我们的政策和贷款利息,那真的叫做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其中的原因是,日本政府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一批人站出来说,要重新树大日本帝国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所以决定给中国一笔非常优厚的贷款。而此时的段祺瑞政府,手里正是缺钱的时候,当时的中国满目苍夷,地方军阀割据,没人给你缴税,中央财政异常吃紧。段祺瑞看见这笔贷款,那肯定是不能放过。有时候日本人总是太死心眼,一根筋,他们要干成什么,就会不计代价的去做。在给段祺瑞政府贷款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段祺瑞说要把某些位置的铁路权作为抵押,日本信了。段祺瑞说要把某些煤矿的开采权作为抵押,他们也信了。结果他们也不做任何调查,痛痛快快的把钱痛痛快快的借出去了。蓦然回首,却发现这些铁路还没开始建设,那些地方根本就没有煤矿。这完全就是一个巨额诈骗案件。没错!段祺瑞就是要骗钱,当年冯国璋问过他,借了日本这么多钱,怎么还?段祺瑞吃惊的看着冯国璋说了一句话,谁说这笔钱要还的?他压根就是骗钱的。日本当时负责催债的驻华大使,因为要不过来钱,而愤恨自杀。这就是被国人骂来骂去的“西原借款”,这就是被五四运动,痛批的国耻条约。所以,你现在听说,府院之争就是因为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中国不均而造成的,我劝你还是别信为好,复杂的国内环境不可能一两句话说清楚。

  那么我们就来试着,把这一两句话说不清的事情给说清楚。府院之争到底是怎么来的?之前我们已经说过,府院之争的起因就是因为徐树铮和孙洪伊掐架引起的,但是这些也只是导火索。段祺瑞和黎元洪双方还是要保持一下克制的,不能吃相太难看了。他们之间真正的大爆发,还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起的。

  1914年7月,欧洲的德奥和英法俄因为底盘分账不均,开始真刀真枪的相互干上了。这时候的日本也来有样学样,他们加入了英法俄一伙儿的协约国,宣布对德宣战。但是此时的日本人够鸡贼了,你说你宣战,你就好好打。结果他们不去欧洲战场跟德国人硬碰硬,反而跑到中国来。因为此时中国的山东半岛被德国租借,日本人为了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竟然跑到中国的德国租借,跟德国人打架。当然这结果可想而知了,德国人的主力都在欧洲,所以日本也能轻而易举的拿下德国租借。拿下之后的日本人也没给中国人客气,向当时的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其中具体过程和内容,我们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就当欧战打的不可开胶的时候,国际上发生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俄国相继发动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他们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之后俄国宣布退出战场。这部分内容我们随后再说。第二件事情便是,德国为了封锁协约国的海上物资供应,他们在1917年2月宣布了“无限制潜艇政策”。这直接导致了美国整个对外贸易的中断。美国向来是一个为了钱就敢撕逼的家伙,这次也不例外。他们于1917年4月6日,正式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当然了,他们要打仗也不能光自己去,还不忘了拉上自己的小弟中国。威尔逊总统向北洋政府发出邀请,让大家一起打仗。但是他绝不会想到,这一封邀请信,竟然在中国内部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段祺瑞拿到这封信的时候,心情为之一振,这对中国的发展而言真是天赐良机,简直就是百利而无一害。

  第一:此时的战局胜败,已经一目了然,特别是美国的参战,对同盟国而言,他们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儿了。中国要是参战,简直就是白捡了个大便宜,将来会以战胜国的姿态站到国际和会上,有争取胜利果实的权力。

  第二:中国要抵制日本在国内的扩大移民,就要从山东半岛做起。而日本在山东的借口无非就是抢占了德国租借。跟中国政府没啥关系。而中国一旦作为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势必要收回,以此就可以作为和日本博弈的筹码。

  第三:中国参战之后,就可以停止对德奥的庚子赔款了。这部分钱就可以明目张胆的不还了。并且还可以,以参战为借口,延缓支付英法美等国的庚子赔款。甚至到了战后,也可趁机要求停付一切赔款。

  这三点看来,都是对中国前途无量的大好事儿,所以像梁启超和汤化龙等人,积极响应段祺瑞的号召,同意参战。

  凡是在人类居住的地方,有支持的声音,就必然有反对的声音。既然有人支持段祺瑞,就必然有人出来反对。在我们的第一印象里,反对参战声音最大的应该就是黎元洪,他和段祺瑞的撕逼故事路人皆知。可事实上,黎元洪再怎么反对,他也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而真正的反对者,是你绝对想不到的“孙中山”。此时的孙中山虽然在野,但是心胸也是很野。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政治走向。而此时段祺瑞刚刚成立的国会之中,国民党的数量非常之多。所以,你可想而知,此时的孙中山的影响力有多么大?再加上原护国军首脑,现任云南督军的唐继尧,广西督军的岑春煊,广东督军陆荣廷等人明确表态反对参战。甚至在他们的影响下,各大城市的工商团体和学生组织也来凑热闹,他们也是旗帜鲜明的站到了“反战”阵营。所以,北京政府里,那个原本无权无实的大总统黎元洪,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的盟友,成为了实力和段祺瑞相当的“反战派”。

  那么反战派的理由是什么呢?当然是这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与我们何干?我们这个深受帝国主义蹂躏的国家怎么参加他们之间的分账战争呢?说出来这种话,我都不信!但是却被牢牢的记在历史课本里。国与国之间哪有什么正义可言?地球上的资源就那么多,你想要过的比别人好,势必就会侵害到别人的利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一句话“一个大国的绝对安全,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绝对不安全”。而这句话放到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话题里也非常的合适,“一个国家的绝对富足,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绝对贫困”。而他们反战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们来一个个分析一下。

  首先地方军阀:他们刚刚通过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摆脱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刚刚尝到自立为王的政治甜头。如果参加一战,其中获利最大的便是北洋军阀了。他们可以借此扩军,可以借此征集地方税收,可以借此作为战胜国的姿态,提高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力。那么北洋军阀的再次强大,就意味着地方军阀的萎缩。他们更担心自己哪天也被段祺瑞来一个南征,把他们都给灭了。

  其次孙中山:孙先生一生为革命至死不渝,是一个纯粹的革命分子。但是人要是太纯粹了,就会不计后果,不惜一切代价。孙中山在国家的利益得失方面,更担心的是革命的果实。本来辛亥革命的果实应该是革命党人的,但实际上却被北洋军阀给抢了。结果现在走了个袁世凯,又来了一个段祺瑞。北洋系牢牢的把控着中央政府。孙先生心里自然很是不甘心。他明明知道参加一战的好处,但就是不肯让北洋系一家做大。比起参加一战,打倒军阀,完成革命才是更加重要的。可以上这些理由都不是最重要的,而最为重要只有一个字“钱”。

  当时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是非常重视中国的参战问题的,因为就算中国非常贫弱,常被人欺负。但是我们地方大,人多啊!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和市场。能够源源不断的供给到各个国家。这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角逐之地的重要原因。既然这么在乎中国,那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在想办法拉中国入伙。当然着手段也就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在此期间最为着急当属德国人,他身边所谓的同盟简直就是一群垃圾。什么奥匈帝国,什么奥斯曼帝国。统统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德国可谓是以一国之力,群殴世界各国。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更想拉中国入伙,至少让中国停止加入协约国。于是他们派出了顶尖的外交家,拿着巨款来中国活动,并暗中资助反战人士。其中资助最多的就是孙中山。当时德国秘密赠送了孙先生两百万马克,可是据说他只收到了一百万马克。另外一百万,被别人给打劫了。可就算是一百万,在当时而言,都可谓是巨款。而这件事情,就看你怎么想了?你说孙先生是受贿,其实他也就是受贿。他满口答应德国人,要跟段祺瑞干到底,结果说到做到,还搞出了一个护法战争。你要说他为了革命不拘小节,他也确实为了革命,这些钱他基本上一分都没留。全部用于跟段祺瑞死磕的护法战争上。虽说没磕出什么结果来,但却导致了在中国同时出现了两个政府。这件事情,被记录在德国二战之后,完全公开的国家档案之中,我们精通德语的华裔资深历史学家李国祁博士,对该项文件进行了细心的翻阅和翻译。可是关于此事的对错是非,只能靠大家自己去理解了。

  关于一战问题上的“打或不打”说了这么一大堆。可不管怎么样,也因为这个问题。黎元洪实力大增,大到能和段祺瑞争一争的地步。而这一切的结果是什么呢?中国到底参战了吗?这些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呢?请看下集“府院大爆发”

  作者|白羽飘飘

  公众号:白羽飘飘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标签

    485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