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结果截然不同的原因分析

莉莎 1172分享

  编者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 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 革。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探寻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吧!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引进的西方现代化火炮)

  今天是国家公祭日,80年前的1937年冬天,中国的首都近代以来第三次被入侵者攻破(前两次是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当时的国家领袖蒋介石选择与当年咸丰帝,慈禧太后一样的方式出逃,退往西部。这一年距离日本明治维新过去大约70年。

  当我们反思1937年在南京发生的惨剧时,需要重视1840年,西方列强开始武装进攻东亚之后,为什么70年后日本已经强大到可以跑到中国首都屠杀30万人的地步了?为什么中国弱小到被日本人跑到首都屠杀了30万人?

  (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俘获的清军进口大炮)

  历史是绵延的,任何环节都隐藏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因果关系。一件历史事件,或一段历史时期,往往既是因,又是果,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其独特的定位。

  有一些意义超凡的历史事件(时期)会起到历史转折点的作用,比如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而东亚历史的转折点,来自于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的两场现代化运动,这两场运动相互作用,最终构建了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的东亚格局,并一步步推动日本武装侵略中国的步伐。

  (甲午战争黄海大海战松岛号中弹随军纪实画)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是学习重点。

  分析上海高考历史2012年-2017年的5张150分试卷和1张等级考试卷,洋务运动的大题出现过2次,一次是2013年的38题,同文馆之辩,一次是2014年的压轴题,出现频率比较高。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没有在大题中没有单独出现过,在回答问题中也不涉及。既然以前一直没有考过,又是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那么高三考生们就要小心一点了。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如果转换成高考题目就是“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我们当然要给出观点,观点一般是判断性的语句,或是描述性的语句。

  洋务运动是一场自强运动,是中国主动寻求现代化的实践,但在中体西用思维的影响下,保守性与进步性相互作用,不能真正改变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明治维新在制度文明,物质文明上全面学习西方,让日本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现代化工业国,但是其保留的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日后对外扩张,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

  那么,我们现在再把问题推进一步,同样是现代化改革,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究竟还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两者不仅进行的方式不同,而且结果迥异呢?

  这就要从背景去找问题了,而且是深刻的背景。

  (甲午战争中的日军阵地)

  联系英国,法国的工业革命,德国,美国的工业化崛起,不难发现,政治体制保障是工业化进行的重要因素,英国工业革命前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议会至上的政治体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由其需求所刺激的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工业革命也就从这里发端。

  美国,法国也是一样,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摆脱殖民控制,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法国也是一样,大革命之前已经开始工业化,大革命之后加快,但是由于法国政治体制动荡,导致其工业化的速度也比较慢。

  德国也是如此,普鲁士,奥地利,四大王国,德意志诸侯国在19世纪初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和资本主义化进程(普鲁士道路,农业资本主义化),但是,德国统一之后,有了强大的政治保障,德意志地区的经济才走上了快车道,30年时间,工业产值就超过英国,法国。

  世界上各个成功完成工业化的主要国家都有一个前提:在工业化之前,国家政权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动,出现了大型革命事件或者重大政治变革。

  俄国同样如此,俄国的资本主义和工业化速度非常缓慢,虽然农奴制改革但是仍然没有起色,到一战时仍然是个弱国。俄国走上快车道是在苏联时代,同样经历了激烈的政治变革。

  (甲午战争时期的旅顺,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了)

  从政治条件和背景来看,我们能够发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第一个不同点。

  明治维新狭义上是指在脱亚入欧,和魂洋才口号下的一系列改革活动,因此狭义上和倒幕运动属于两个是历史事件。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之前,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格局变动。

  代表自然经济和封建体制的传统幕府在外力(列强殖民者)和内力(旗下诸侯)的双重作用下崩溃,传统农业经济的政策保障消失。新政权以天皇为核心,在新政权诞生之初也出现了与诸侯的矛盾(西南战争),但最终仍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政府,以及改变以往面貌的改革方针。

  换言之,明治维新是新政府所为,明治政府,明治天皇是改革的重要保障。年轻的天皇利用工业化来巩固自己的影响力。

  (马关谈判负伤后的李鸿章)

  然而,洋务运动前,中国虽然连续经历了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件大事,南京,北京相继被攻破,但是清政府的政治统治本身是很稳固的。虽然咸丰帝去世诱发政变,但是整个政府中枢没有太大的变化,政权,政策,施政都没有变化,这就是保守性的源泉。这套班子还在,那么学习西方自然是为了保卫清政府,不可能是为了推翻政府。

  因此,日本是新司机开新车,而清朝是老司机开新车,开法当然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洋务运动当中,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人们呼吁政治改革,呼吁君主立宪的重要性了。

  (旅顺口的现代化钢筋水泥要塞,日本人说他们拥有这里可以防守100年,但清军放弃工事,直接撤退)

  然而,仅仅这样还不能解决问题,事实证明,中国要发展起来也是很快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GDP就跑到世界第2了,那么为什么仅仅搞经济,搞军工,清政府还是不如日本呢?

  特别是甲午战争时代,中国的海军装备的确不太行,但是陆军装备比日本领先了一个时代,可败得最惨的恰恰是陆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从经济结构方面入手了,也就是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和效率。

  我们都学过这个知识点,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家注意,这里指开始解体,而不是1840一声炮响,全国小农都进城打工了。

  英国的圈地运动,圈了300年都没圈干净,大家设想一下,1840年五口通商到1860年代洋务运动,这短短20年里,中国的自然经济能解体成什么样子呢?

  在当时的中国,没铁路,没公路,20年内资本主义的生产又能影响多大的范围?因此,中国的自然经济依然强大,是洋务运动最大的障碍,这也导致洋务运动只能是少部分人的狂欢,而大部分中国人仍然生活在非常传统的1840年以前。

  但是日本不同,日本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传统农业效率低下,即使在幕府时代商业也很发达,其实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都接近中世纪的欧洲和中国不太一样。因此,日本通过土地改革解放劳动力,比较容易实现农业资本主义化,而即使中国有政权支持的南京民国时代,农业资本主义化也举步维艰,传统小农地主关系都牢不可破。

  (被日本俘获的镇远号铁甲舰)

  (威海卫刘公岛被日军鱼雷艇重创的定远号)

  然后是文化上的不同。

  古代中国实行精英文化,知识与政治紧密结合导致古代中国人知识结构单一,同时全国绝大部分自然经济下的农民是文盲,不识字,也不需要识字。

  在这种情况下要实行全国性质的求强求富,其实并不具备相应的人才基础。改变整个国家的人才结构根本不是洋务运动的目标,因为洋务运动从思维上就是要搞出洋枪洋炮。同时,科举制继续存在也注定了知识分子的目标仍然在僵化的儒家学术上。换言之,有文化的人没兴趣,没文化的人学不会。

  日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文盲率很高的国家,但问题是日本没有科举制,长期以来都是世卿世禄的世袭诸侯制度。所以日本人比较能够接受新知识,并没有政治化的思想牵制。

  (日军俘获的清军鱼类,鱼类是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海上作战武器)

  (旅顺内的鱼雷局)

  在这些不同的背景之下,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开。

  明治维新表现出了极其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一场全国性的大革新,整个国家从天皇到小农洗心革面,脱胎换骨。

  而洋务运动只是一场有限的运动,是一场有限的人,在有限的地方,做一些有限的事情的运动。虽然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但是一切都是有限的(所以民族资本主义实力很弱),在一切背景没有本质变化的背景下,洋务运动虽然规模大,投入大,但处处缩手缩脚。现实也是残酷的,曾、李、左、张即使知道要进行制度改革,他们又哪来的胆量去动慈禧太后的权力蛋糕?

  甲午战争一声炮响,当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正面碰撞,这其实是日本举全国之力与中国有限的洋务力量的战争,那么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作者|姚新宾老师

  公众号: 家辉培优升学指导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567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