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曾扬 1172分享

  相信很多的人都知道崇祯皇帝是在北京的煤山上上吊而亡的,但是你们知道崇祯皇帝为什么会上吊自杀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崇祯上吊自杀的原因吧!

  崇祯上吊自杀的原因

  崇祯皇帝是在北京的煤山上上吊而亡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上吊的时候写了一封血书放在了自己的身上,大意是说自己所以成为了亡国之君,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脸到地下见祖宗,只有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之后崇祯皇帝就吊死殉国了。

  1644年,明朝的军队和李自成以及清军在两线作战,屡战屡败,明朝的都城北京已经是岌岌可危,很多大臣劝说崇祯皇帝迁都南京,但是也有很多的大臣说迁都无异于逃跑,坚决的反对,而崇祯皇帝也存在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这次李自成对北京的威胁可能也会像以往清军威胁北京一样有惊无险,但是到了李自成的军队真正的围困了北京城,崇祯皇帝想要逃走已经来不及,在北京城破的时候,崇祯皇帝曾经自己敲响了召集百官的大钟,可是任凭钟声再响崇祯皇帝也没有能够招来一位大臣,崇祯皇帝的骄傲无法接受被农民起义军俘虏的结局,在尊严与苟活于世之间崇祯皇帝最终选择了有尊严的殉国。于是1644年4月25日,也就是中国的农历三月十八,崇祯皇帝在贴身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处理完了善后事宜,来到了北京的煤山之上,看着大顺的军队在北京城内奔走,崇祯皇帝哀叹一声,写下了血书,自缢而亡。

  崇祯皇帝哪天死的

  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位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就在北京的煤山上殉国而亡了。崇祯皇帝哪天死的?崇祯皇帝具体的死亡日期应该是1644年的4月25日,中国农历的1644年三月十八。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熹宗1627年去世之后由于没有子嗣,于是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由检,这位朱由检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登上帝位之后非常的勤政,首先清除了魏忠贤阉党,大快人心,也想要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革积弊,但是由于明王朝积弊已经太深,崇祯皇帝的才能还不能够做到力挽狂澜。明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着灭亡的命运。

  1644年,明王朝同时与李自成和清军在两线作战,明军节节败退,可以说完全的丧失了战斗力,李自成的军队很快围困了北京城,崇祯的勤王部队也没有能够前来解围,崇祯帝登上煤山,望着城外的连天烽火,沉重的叹息着。1644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历1644年的4月25日,崇祯皇帝再次登上煤山,望着浩浩荡荡进入北京城的大顺军队悲愤难平,回到宫中安排好自己的儿子们,让妃嫔们自尽之后,砍死了自己的女儿昭仁公主,砍伤了坤兴公主之后,重新回到煤山,与贴身太监王承恩一起自缢而亡了。

  崇祯皇帝哪天死的?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的那一天大顺军队正开进北京城,历史永远的记住了这一天,公元1644年4月25日,中国的农历1644年三月十八。

  崇祯的历史评价

  南明大臣把崇祯帝抬举到千古圣主的地步,如礼部郎余煜在议改思宗庙号时说:“先帝(崇祯)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清初张岱:“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先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

  清人萧徵模咏崇祯皇帝的诗歌写道:心匪不仁计则穷,减夫派饷事重重。可怜三百年夭下,断送忧勤惕励中。

  顺治帝:谕工部曰:“‘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意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因)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尔部即遵谕勒碑,立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又于所谥怀宗端皇帝加谥数字,以扬盛美。’又尝登上陵,失声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上为后代所惓怀如此,况其臣民乎!”

  康熙帝:总由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锁绿山人《明亡述略》:庄烈帝勇于求治,自异此前亡国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无知人之识。君子修身齐家,宜防好恶之癖,而况平天下乎?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

  全祖望《明庄烈帝论》:“庄烈(朱由检)之明察济以忧勤,其不可以谓之亡国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乾隆帝认为,明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万历、天启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废弛。崇祯继位时,“国事已不可为”,他虽然辛苦经营17年,仍不能“补救倾危”,最后以身殉国。[13]

  孟森:“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思宗而在万历之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认为崇祯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为政“刻薄寡恩”,“急剧失措”;“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的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对种种积弊并不真心设法去解决。

  姚雪垠:明朝当时的情况,处处限制着崇祯皇帝的行动,正有种种使他不能施展自己“中兴”抱负的约束。

  樊树志: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以身殉国时年仅三十五岁。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清查魏忠贤阉党逆案,拨乱反正,营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但是,从万历到天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弊政,压垮了明朝的统治架构,内忧与外患同时袭来。

  张德信:特殊的宫廷生活环境、坎坷多事的命运,造就朱由检的畸形性格。在皇权递争之中,在朝野党争之际.在抵御后金、对付农民起义之时,表现出聪颖自信而又猜忌多疑、形似谦恭而又刚愎自恃、勤心图治而又急躁专断等复杂情性.最终导致悲剧结局。

    热门标签

    57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