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军队有什么特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无数的历史谜题,那么你知道商周时期军队有什么具体的特点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商周时期军队特征,来欣赏一下吧。
商周时期军队特征
商周时期的军队已用铜盔和革甲等作为防身的装备,来武装指挥官和执行攻坚战术的部队。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商代铜盔、周代青铜盔和青铜胸甲。周代有“司甲”的官员,掌管甲衣的生产。由“函人”来监管制造。分为犀甲、兕甲、合甲三种,犀甲用犀革制造,将犀革分割成长方块横排,以带绦穿连分别串接成与胸、背、肩部宽度相适应的甲片单元,每一单元称为“一属”。然后将甲片单元一属接一属的排叠,以带绦穿连成甲衣,犀甲用七属即够甲衣的长度。兕(野牛)甲比犀甲坚固,切块较犀甲大,用六属即够甲衣的长度。合甲是连皮带肉的厚革,特别坚固,割切更困难,故切块又比兕甲更大,用五属即够甲衣的长度。
《考工记》说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盔帽最先以皮革缝制。青铜冶炼技术兴起以后,出现了铜盔和由铜片串接或铜环扣接的铜铠甲。用铜片串接的叫片甲,用铜环扣锁的叫锁甲。甲衣也可加漆,用黑漆或红漆以及其他颜色。在甲里再垫一层丝绵的称为练甲,穿甲的战士称甲士。甲衣外面还可再披裹各种颜色的外衣,称为衷甲。
由各种鲜明的颜色的衣甲和旗帜,组成威严的军阵。色彩不但可以助振军威,激励斗志,而且也便于识别兵种及官兵的身份,有利于军事指挥。此外,商周时期的铜盔顶端往往留有插羽毛的孔管,古时往往插鹖鸟的羽毛来象征勇猛。因鹖鸟凶猛好斗,至死不怯。
商朝时全国军队有多少人
先秦和秦朝之后的国家不一样,反倒和欧洲一样,是没有常备军的。作战的时候是贵族担任军官,征发自己的附庸作为下属,农夫当做士兵,进行作战。而各个诸侯拿出多少部队来勤王,又是一个很看心情的事情。所以这个数据的出入可能比较大。
史载周的军队有五万,不过训练装备好于纣王,而且大部分是直属部队;纣王的西线部队有70万,不过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召的奴隶(正常征兵的对象是自由民,此数据有水分,因为商朝的人口才700万,二战时候美国、苏联的兵民比例也不过如此)东线部队为主力,装备完善,周朝花了三年时间才讨平,规模约十万左右。
商周时期军队中一个师的兵力是多少
1.商朝兵制是在继承夏朝兵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商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常亲自率军出征、主持战争动员和兵员征集。商王下面设有师长及各级执事官,平时管理所属的“众人”(平民)和奴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率领由“众人”组成的军队参加战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商王开始把部分贵族和平民集中起来,编为常备军。但直到商朝晚期,亦民亦兵的民兵仍然是商朝军队的主要成份。
2.商朝的兵役制度,主要是临时征集的征兵制。这种征兵方式,当时称“登人”。甲骨文中常有“登人三千”、“登人五百”的记载,最多的一次征集了一万人。征集的对象主要是平民,有时为弥补兵力不足,也把奴隶编入军队。如牧野之战中,纣王把奴隶临时武装起来,抵抗周武王的军队,但商朝奴隶阵前倒戈,使商纣王迅速溃败。
3.商朝军队的编制,根据古代文献和甲骨文记载,大概在武丁及其以后时期已有“师”、“旅”、“行”等几级编制。从武乙时期卜辞记载的“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597)看,师可能是当时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旅是师以下的编制单位,卜辞中有“左旅”、“右旅”、“王旅”的记载。卜辞中也有关于“行”的记载。据研究,一行由100人组成,左、中、右三行组成一大行,三大行组成一旅,一旅1000人(包括指挥、后勤、通讯等机构的人员),三旅组成一师,一师3000人。
4.周时期的兵种仍以车兵和步兵为主,随着战争的发展,车战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如在牧野之战时武王就出动“革车三百两(辆),虎贲三千人”(《孟子?尽心下》)。自厉王改革后,由于“军”的出现,与之相适应,至宣王时,“其车三千”(《诗?采邑》),可见车兵的力量至西周晚期发展很快。关于车兵的编制,西周初期沿袭殷制,五乘组成一队,二十五乘为一正偏,一百乘为一师,而每乘配甲士十名,故三百乘,有甲士三千,与《孟子》所记相合。当时的步兵则独立编组,在车战中协同作战。到西周晚期车兵的编制在西周初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每乘除甲士十人之外,另配有徒兵二十人(据《司马法》),即变成了每乘三十人。就每军的编组而言,据清代学者孔广禁考证:“古之车战,故赋舆之法以乘为主,《周礼》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不言车数,以《诗》考之,军盖五百乘,乘盖二十五人。天子六军而《采芑》曰其车三千……五百乘为军是其明证”。(见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五十四引》)其所谓“盖乘二十五人”是“徒二十人”中除去“廐养五人”,与每乘三十人并不矛盾。由此可见,到西周晚期实行的是以车兵为主的车步兵混合编组,即以战车为主体,每车配备一定数量的步兵,组成军队最基本的建制单位,然后以五进制,由五伍,四两,五卒、五旅、五师逐级编组成军。五师成一军,一军12500人,那么一师就是2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