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所有分封制
那为什么西周要实行分封制呢,应该说这是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的,而且在当时是社会的进步!是一种管理的创新!
当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后,就面临到一个伦理问题,也就是“礼”。因为作为一个原商纣的属国,灭掉殷商后,如何顺理成章的“扶正”并牢固控制新占领的原殷商疆土,是周王朝统治的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处理得好,周王朝将稳固基业;处理不好的话将会危及周王朝的生存。
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弟周公旦掌管政事。武王的另外几个弟弟管叔、蔡叔(与霍叔并称“三监”)对此不满。商纣王之子武庚乘机与管叔、蔡叔串通,联合东夷中的徐、奄、薄姑、熊、盈等各个部落,发动对周的复国战争。周公亲率大军,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平定叛乱。
周公在东征胜利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统治广阔的被征服地区。其中第一个措施就是大规模分封,即“封邦建国”、“封土建君”,简称“封建”。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每个分封地既是按照成周的模式建立的统治种族努力的据点,又起着藩卫宗周的作用。分封的规模是很大的,据荀子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王的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管、蔡、霍、卫等16个地方,武王之子封于晋、韩等地,周公之子封于鲁。异姓贵族中得到分封的主要是姜姓,如周室功臣尚父(姜子牙)封于齐。周王朝中央对这些封国进行控制,他相对殷商时期那种宗主式的权力结构更为严密一些,对地方的控制更集中了。
从此,“分封诸侯”贯穿于西周几百年的历史中,继周公分封后康王继续分封,厉王、宣王也相继进行过分封。这个政策对于西周的政治稳定是具有决定性的,西周四百年天下,相对来说是十分稳定的。在那个为博美女一笑而烽火戏诸候的糊涂周幽王被西狄砍了脑袋后,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由于周王室信誉大损,实力削弱,周王室对各诸候国慢慢失去控制力,东周四百年的历史陷入到了春秋战国各诸候国的分争战乱之中。
之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通过创立皇帝制度、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县制,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文化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由于暴虐,驱民无恤,秦二世而亡,后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大封诸侯王,计41王,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18个。这是项羽所犯的最严重的政治错误之一(另一重大政治错误是为了衣锦还乡,放弃了关中险地)。以至各王继续分争,使天下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最终虚荣心极强的项羽自刎于乌江(读史至此,每每掩卷叹息)。
刘邦夺取天下后,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同时根据当时的时代需要,也兼用了分封制。分封刘姓诸候及七个异姓诸候。后来,为了子孙后代以及吸取了项羽的经验,刘邦自己生前就解决了七个异姓诸候国的问题。应该说,刘邦分封刘姓诸候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尤其是当刘邦老婆吕后一族试图取代刘汉时,应该说刘姓诸候的存在是周勃能够顺利的翦灭吕氏一党最强的靠山。再后来,刘姓诸候也慢慢坐大,在文景之时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削藩令起,引发了七国之乱。之后,汉武帝通过一条妙计(发布“推恩令”,允许各诸候国分封子族,但仅限于诸候国国土,这样诸候国越分越多,同时越分越小)慢慢解决了诸候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东汉时期,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再之后,历朝历代,就鲜有分封制的出现。
到了另一个草民皇帝朱元璋创建大明朝(注:国号实为大明)后,在大杀功臣后,又一次推行分封制,他分封了十个王(九个儿子,一个侄孙),这次分封再加上大杀功臣,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使大明的正统继承权旁落。老朱死后,其孙建文帝,想学汉武削藩,怎奈其既无汉武之神武(史称其为人懦弱),又无良将可用(被老朱杀光了。削藩令起,十个王中最强悍的燕王朱棣起兵由北向南,经四年激战,夺了侄子的皇位。之后,分封制正式成为了历史。后乾隆年间曾有人议起此事,欲使乾隆重开分封清宗室子弟,被乾隆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