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过三伏天的
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我们都知道三伏天是全年中最热的时候,那你知道“三伏天”是怎么来的吗?今年的三伏天又是什么时候呢?
“三伏天”这个词最初是出自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写道:“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张守节也曾云:“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伏”是“潜伏”的意思,出自五行家对季节的安排,夏季属火,秋季为金,火克金,故金不敢出,需潜伏。在医药文化里,“三伏”中的“伏”也指“伏邪”,指的是“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三伏天是按照中国特有的干支纪法算出来的: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共40天,根据每年情况不同,入伏的时间会相对有所变化,时长也不固定,如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若当年立秋在农历七月之前,则中伏为10天,若在农历七月后,中伏则是20天。末伏一般是最热的时候。
2018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7日,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到8月25日结束。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现代人自不必说,空调冰箱、冷饮冰棍,一般人而言,度过三伏还是没太大问题,那么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他们是怎么过三伏的呢?
冰。古代虽然没有冰箱,但还是有制冰的工具的,如曾侯乙墓就出土了一个铜制的冰鉴。古代帝王到了三伏天会给官吏们赐冰,到了清朝,宫廷赐冰已经可以普及每一位官吏了,可通过冰票自行领取。不仅如此,宫廷还会赐冰镇食品,例如“冰盘”、“冰瓜”等。富人之间还会举行冰宴,至于普通老百姓,也会自行购买冰镇食品过夏。
饮食。到了三伏天,古人会举办“茶会”、“酒会”,喝清凉的饮料来避暑。还形成了一些在三伏吃某些食物的习俗,例如三国时期就有伏天吃面食的习俗,认为可以“辟恶”;又如汉武帝时期有三伏天赐肉给众臣的故事。
洗浴。古时有“六月六,洗百病”的风俗,不仅人要洗浴,而且会给动物洗浴,明清时期,宫廷就有三伏天给大象洗浴的记载。
休养。古时有“闭伏”之说,因为天气炎热,疾病瘟疫也多,所以,高温时期,大家都闭门不出,在家或到阴凉的地方去休养,现在还有很多古时候留下的“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