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职位“上柱国”是怎么来的

福萍 200分享

  上柱国原义为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引申义为功勋的荣誉称号,战国时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柱国原为国都之意,那“上柱国”是怎么来的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职位“上柱国”的起源与演变,希望能帮到你。

  “上柱国”的起源

  源于旧制。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勋官,也称上柱国。北魏、西魏均置柱国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以统领府兵。武泰元年,北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被杀後此官遂废。大统三年,西魏文帝以宇文泰有建中兴之功,又重新授予宇文泰柱国大将军之号。到大统十六年以前,总共有八人被拜为柱国大将军,当时号称「八柱国」。

  宇文泰总领百官,督中外军,为柱国之首,广陵王元欣则是因西魏皇族地位尊崇而挂名,其馀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共12个大将军,分掌禁旅。(宇文泰,总领百官,督中外军;元欣,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伯、大司徒、广陵王;李虎,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弼,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赵贵,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於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独孤信,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侯莫陈崇,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周书·齐炀王宇文宪传》:“ 宪攻拔武济,进围洛口,收其东西二城……是岁,初置上柱国官,以宪为之。”隋代设上柱国及柱国,分别为从一品、正二品,藉以酬功勋之臣。

  “上柱国”的演变

  唐代的官分为职事官、散阶、勋官、爵位等,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这几项官职。

  “上柱国”是勋级,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现在军队里战士或将领立功了,可以授予一等功到三等功,立功很多的人,可称为“战斗英雄”,战斗英雄里又分为“特等战斗英雄”、“一等战斗英雄”等等,古代也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唐代勋级分十二等,最高等级是“上柱国”,其次是“柱国”,从士兵到将领都可以获得各种勋级,现在也一样,黄继光是特等战斗英雄,而一个将军可能什么功也立不上,所以立功是不分级别的,只看你在战斗中的表现和贡献。荣获“上柱国”勋级的人,不论官职多大,都可以享受正二品的待遇,换成现代的名词,大概就是“特级战斗英雄”吧!

  世宗曾欲加嵩上柱国勋,“嵩乃辞曰:“尊无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称。国初虽设此官,左相国达,功臣第一,亦止为左柱国。乞陛下免臣此官,著为令典,以昭臣节。”帝大喜,允其辞”(《明史》),如此谦恭,当然使世宗益视严嵩为心腹。世宗居西苑,“惟嵩独承顾问”,而严嵩虽大权在手,但对国家大政“与上无所许”,从不敢有可否,“两个凡是”做的非常到家。皇帝赞其“忠勤敏达”。

  明会典》称正一品阶勋云加授赠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疑止为赠设耳。李韩公、徐魏公、常鄂公初俱带“上柱国”,然阶不过银青荣禄大夫。盖因元之旧,官未定也。后常公物故,二公俱改“左柱国”。近夏少师言独得“上柱”,为一时旷典。然在隋初为从一品勋,而唐则四,实不为异也。乙丑年,加严嵩,辞以人臣无“上”,则夏公此官,固骖乘之祸耳。乙丑,少师徐阶以十五年满加,固辞。辛巳,少师张居正亦以十五年满加,亦辞,后卒以为赠。今按:“上柱国”一人,夏言;赠“上柱国”一人,张居正。永乐十六年-姚广孝死后封赠上柱国,常遇春也是死后封赠,(明史常遇春传,姚广孝传有记载),《明史》和《国榷》上没有记载徐达曾受上柱国,存疑。

  天启三年七月辛亥,叶向高进上柱国。(《国榷》和《明史》宰辅年表有详细记载)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64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