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新政的内容是什么
王莽利用外戚势力,于公元8年,登上皇帝宝座,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为了缓和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在第二年下诏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历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新政的内容是什么。
1、实行"王田""私属"制。王莽认识到土地和奴婢问题是主要社会问题,乃于公元9年依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不得买卖;男丁8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给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违令者治罪。
2、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管。所谓五均就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取工商业税。五均官在每季度的中月,写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作“市平”。物价高于“市平”时,则把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物价低于“市平”时,则听任人们自由买卖。各郡县也设司市,职掌和五均官相同。
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等事,可向政府申请无息贷款,欲经营工商业面无资金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年息什一。五均设贷,加上政府垄断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六管”。
3、改革币制。王莽执政期间,对货币进行了频繁改革。公元7年,下令铸大钱、契刀、错刀,与原来的五铢钱“四品并行”。公元8年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铸小钱,与原来的大钱共同使用。9年,实行宝货制,所造货币有28种之多,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流通不便,仅一年就被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公元14年,王莽又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但这两种货币的比值十分不合理。总之,王莽一再改变币制,使得大批农民破产,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4、改易官名、地名。为了与《周礼》官制相合,王莽在中央设四辅()、三公()、四将()、凡十一公。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又置六监。对地方官制、官名和郡县名称、行政区划分进行了多次变更。
1、王田制体现了儒家均平的社会理想,对后世均田制的创设有积极影响. 王田制是后世均田制的前身,均田制于485年推行,实行到8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重要的土地制度。
2、王莽的币制改革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他连续不断地改进货币系列,最后形成完备、齐全的货币递级。直到今天,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在使用。
王莽的货币思想与现代货币制度十分接近。他在两千年前就实施了“虚值钱币”制度,这种“虚值”依靠国家政权予以保证,以法定形式强行流通,以国家掌握的财政、物资为后盾,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升降,通过调节货币发行量来控制物价,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货币制度。虚值货币的好处在于方便民间使用货币,促进农业、商业发展,是国家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借发行虚值货币,可提前从民间借集到大量资金。有人把这个问题看做是王莽向民间攫取大量资金行为。实际上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作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在使用,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当然,虚值货币的发行量如果控制不当,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3、五均六体现了王莽财政管理上的创造性
从理论上讲,王莽的“五均赊贷”政策不仅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已具备了相当的组织宏观经济的科学性,至少在“五均赊贷”政策中贯穿着“成本”的观念和稳定经济的思想。首先王莽实施该政策目的是“抑兼并,齐众庶”“强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余,恩及小民矣”,其意在于改善平民处境,稳定社会秩序。五均是政府对工商业经营与物价的统制与管理,是我国历史上的创举,也是王莽对武帝时平抑物价的发展和补充。市平的确定方法说明王莽已懂得从市场的客观过程中去寻找平价的根据,并非主观臆测,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性,而又按月自动调整,也说明王莽粗浅地认识了价格体系的理论。这一政策的实施并非与民争利,夺民生计。在商品管理过程中,物价高过市平,则按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任其出售。同时若市场价格超过标准价格,则由政府强行收购再行抛售。这一政策的实施抑制了富商囤积居奇,打击富商豪强势力,稳定了物价。王莽这一思想并非完全抄袭古人,而是以前人理论结合现实条件发展的结果。
王莽改制是地主阶级在严重危机下的一次自救运动,他企图通过改制,限制已相当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发展,使封建关系得到调整,缓和当时已经激化的阶级矛盾,巩固新莽政权。但由于改制触及了大地主、大贵族、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王莽又未能坚持到底,中途放弃改革;同时,由于王莽用人不当,贪官污吏利用改制“侵渔百姓”,以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再加上改制措施本身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政治、经济秩序的混乱,破坏了与周边各族的友好关系,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使本来已经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一场酝酿已久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