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伯益的相关资料
伯益出现的时期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也有叫他伯翳的、柏益的,也有称他为大费的。那么在他去世后他的后代又做了那些事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伯益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伯益,也叫作柏益、伯翳,又叫大费,当时他的封地在费国,大费这个称呼比较常见。他是上古四圣之一皋陶的儿子,传说大禹打算传位给皋陶,但是皋陶不幸早逝,就想传位给他的儿子——伯益,后来伯益让位给夏启。
伯益是个十分有才能的人,他重视种植业发展,教会当地百姓在低洼处种植稻谷,这种稻谷不是我们现在的稻谷,是一种小米。伯益掌管山林,善于驯化鸟兽,他将此术传给后人,所以后人多以此闻名,他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土地公”、“伯爷”、“伯爷公”。伯益发明凿井的方法,让百姓不再依靠黄河,不用忍受黄河泛滥带来的痛苦,连城市的兴起也和凿井术有很大的关联。伯益最大的功劳就是帮助大禹治理好水患,舜为了奖励他的功劳,赐给他一种黑色的旗帜,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并赐姓氏嬴,所以说伯益族的辉煌很大部分是治水有功。
伯益有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大廉得到伯益训鸟术的真传,被称为鸟俗族,后世传人姓赵;若木用父亲的名为姓,姓“费”,后世没有记载。
伯益的后代多达十四支,他自己是帝族的后代,血统高贵,他的后世有徐、江、秦、赵、江、苣、梁、郯、终黎、菟裘、鱼、白冥、蜚廉、运奄,当时主要的活动区域是山东地区,经历两千年发展,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
伯益在大禹治水之期,他因治水有功被赐予嬴姓,大禹对他很喜爱和重用,还将自己的女儿赐给他当妻子。
伯益不仅在治水上有着大作,在过程中也帮助农民栽培和种植水稻,长期的与水工作中发现了凿井的方法,这对于治水用水有着很大的意义。
据传著名的山海经是伯益所作,到底是不是真的却不知道。但是伯益在大禹治水时期却是立下了不少的功劳,要不也不会这么得大禹的重用了。
伯益的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大概是存在什么时期,却不知道他具体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了。也有人说他是被杀的,却也不知道谁杀了他。
本来当时大禹死后因当是伯益继位,可是人民感激是大禹治水帮助了普天之下的人们,所以让大禹的儿子夏启来继承王位。夏启在死后没有将王位传给他人,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从此以后禅让制便不在出现了。
助禹治水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
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
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
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赢姓十四氏”便是伯益之族,且江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
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著山海经
夏代小说《山海经》是一部被后世称为奇书的神话故事小说。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其中有4卷为后人增补作品。最初的撰写人很可能是就是夏代的伯益。西汉刘歆《山海经表》:“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 。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