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案与朱慈焕有什么关联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与心腹太监自尽,大明国灭后,四散逃出的皇子中平安活到康熙朝的皇子是谁?
朱三太子案与朱慈焕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与心腹太监自尽,大明国灭。在自尽之前,走向末路的崇祯帝,对于自己的妻子儿女做出这样的安排。
后宫妃嫔及公主,全都赐自尽。如果不愿意殉国保节的,崇祯帝亲自持剑结束她们的生命。而对于皇子,则派遣心腹默默送出北京,以图东山再起。
这些四散逃出的皇子中,只有一位活到了康熙朝,平平安安的活到白发之时。其余的或不知所踪,或年幼早殇。这位平安活到康熙朝的皇子,就是朱慈焕。
明朝向清朝的政权交替,非常的惨烈。虽然清朝最终入主中原,但是许多明朝旧臣,却始终坚持反清复明。这些事情,在一些电视剧中都有所表现。
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就需要拥立一个“领头者”。这个领头者不需要多有才能,但是一定要同明朝皇室有着联系。
在大大小小的反清复明的反叛案件中,大名鼎鼎的就数“朱三太子”案。而本文的主角朱慈焕,被康熙亲笔定为朱三太子,然后就被斩头了。
这事儿说来其实与朱慈焕没有多大关系,因为他本身并没有反清复明的想法。朱慈焕是崇祯帝的第五子,北京城破之时,他与兄弟失散,最终沦落民间。
饥寒交迫中,他投靠了一户“王”姓人家。年轻单纯的朱慈焕没有想太多,将自己的身份据实告知。幸亏王姓人家的当家人是明朝旧臣,对明朝忠心,于是默默收留了他,并为其改名王士元。
朱慈焕开始以王士元的身份生活,几年之后收留他的当家人去世。王家人害怕受到牵连,于是将其赶走。
朱慈焕于是四处流浪,最后到江南当了和尚。朱慈焕长的十分好,又有才华,气质很好。一位胡姓乡绅很欣赏他,于是劝说他还俗,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朱慈焕因此成家立业,在岳父去世之后,以教书为业。虽然来历不凡,但朱慈焕自己也知道自己身份尴尬,恐为祸端。
所以一直隐瞒自己的身份,与妻子平平淡淡的生活。朝廷一有风吹草动,就主动避开,多年来搬家无数次。他的谨慎,使得他活到终老,生了三子两女,儿孙满堂。
不过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有一次憋的狠了,朱慈焕就在小醉之时将自己的身份告诉给了老友。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一次松口终于给他惹来了杀身之祸。
康熙四十五年,一位叫念一的和尚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朱慈焕虽然主动避开,却到底在康熙四十八年被朝廷官兵抓到。
官员审问朱慈焕之时,将他与念一和尚对峙,两人皆不相识。而朱慈焕主动辩解说:“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官员知道朱慈焕无辜,又想到康熙帝曾说:“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以为朱慈焕无事,以后可能还会做官,对他十分礼待。
却不想康熙帝直接一道命令,将朱慈焕一家斩首灭口。“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俱着立斩。”
朱慈焕活到76岁,原本以为可以安稳一生,却不料最后还是因为身份满门惨死。而朱慈焕去世后,崇祯帝自此绝后。
人物简介
明崇祯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朱慈焕因与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岁,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
隐姓埋名
朱慈焕崇祯六年(1633年)出生,后封永王。甲申之变时,年十二,仓皇出奔,流离颠沛。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十三岁到凤阳,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给事中,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年十九时,王家突遭变故,慈焕再度流亡江湖。至一佛寺中削发为僧,偷生度日。 后又往浙中,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员后裔,后两人谈经论文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她。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私塾为生。
康熙四十四年,在宁波认识秀才张月怀,后来别人亦称他张老先生。 不久,发现张行事不安分,便带家属居湖州长兴县。 后风声吃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 闻得事发,妻女六人,均上吊自尽,三子一孙,被捕收。朱慈焕躲避流亡。康熙四十七年,官府逮捕康熙四十五年在大岚山起事的浙东和尚张念一,并从其口中得悉慈焕的行踪。四月,在山东汶上县躲避两年多的朱慈焕被捕,押解京师受审。
被清灭族
康熙四十七年时,朱慈焕已达七十五岁高龄。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那高人一等的意识,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
经浙江遭审问时,官府问他:“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 答:“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只是为了避祸。清廷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 官府问:“什么三大恩?”答:“今上诛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 朱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三也。”“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九月,康熙朝五位大学士在审讯后结案由张廷玉书上奏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
崇祯的第四子根本没有在崇祯14年死去,这是明末清初各式各样的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而明朝亡国六十余年,就算有当年的小太监还留在清宫,那最小也要七十多岁,怎能根据童年的模样来辨认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的相貌?可惜,杀机已现,断难挽回,这些连康熙自己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焕全家送上了黄泉路,朱慈焕凌迟处死,所有子孙除死于狱中的,全部斩立决。虽然朱慈焕已到了风烛残年,并且并无叛逆之心,但最终康熙帝以其“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将朱慈焕及其子嗣彻底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