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为什么都不提杭州

木青 1172分享

  在杭州的历史长河中,李清照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她的诗词,既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铿锵有力,也写得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样的伤时念旧。她虽然不是杭州人,却在杭州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是在李清照却从来都没有提起过杭州,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

  1132年,李清照来到杭州,并与张汝舟有一段为时一百天的短暂婚姻。随后,因为金军南侵杭州,李清照逃亡金华避难。1136年又回到了杭州,她寄居在余杭门(现武林门)外的西马塍,尽管生活每况愈下,却美丽依旧:“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李清照在杭州的二十年

  在杭州,她是在孤单寂寞中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此间,她坚持完成了与赵明诚合作的《金石录》的整理和校勘工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文物。李清照在杭州这二十年的活动记载不多,翻遍史料,才找到一段素材:1150年前后,约69岁的李清照携带自己珍藏的米芾墨迹,两次拜访米芾之子米友仁,求其作跋。1155年,李清照73岁,这年之后,再也没有李清照的任何作品和关于她的任何记载。因此人们推测,这一年她在杭州去世。她的墓在哪里?大家猜测和希望,是在孤山,这里,是杭州雅文化的代表。

  不过让人疑惑的是,李清照在杭州待了二十年,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到过西湖?近人夏承焘所作的《瞿髯论词绝句·李清照》中,似乎给出了一种回答:“过眼西湖无一句,易安心事岳王知。”

  人物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人物评价

  1.宋·王灼云:“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游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其风致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殆不可使李戡见也。”(《碧鸡漫志》卷二)

  2.宋·胡仔云:“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言甚新。”(《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3.明·杨慎云:“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秦观)、黄九(黄庭坚)争雄,不独争雄于闺阁也。”(《词品》卷二)

  4.清·沈谦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填词杂说》)

  5.清·陈景云评价《金石录后序》云:“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绛云楼书目》卷四)

  6.清·李调元云:“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三),

  7.清·永瑢等云:“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8.清·陈廷焯云:“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从淮海、大晟来,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卷二)

  9.陈廷焯又云:“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2]

  10.现代作家、文学史家郑振铎指出: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中国文学史》)

  11.现代诗人臧克家形容她:“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济南李清照纪念堂楹联)

    热门标签

    674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