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民间书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唐朝末期,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虽然没有在整个社会形成制度,规模也不大,但可以看成是书院作为教育组织的萌芽。那么唐朝民间书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
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经过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不断地陷入军阀割据的境地,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断地进行战争,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走向困顿,社会秩序紊乱,官学日趋衰弱,士人大量失学,不得不另找求学的途径。
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民间印刷作坊林立,书籍传播迅速。[比如元稹在给白居易的诗集——《白氏长庆集》写的序文中就说:当时人们把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这就给书院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3、私人讲学的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虽然在秦朝曾短暂采取了禁私学的文教政策,但到了汉朝私学马上得以恢复和发展,以书馆、经馆的形式遍设于全国城乡各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以家学的方式维系文化传承(象着名的《颜氏家训》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每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成为维系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4、佛教禅林的影响
在第五讲我们曾了解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朝佛教已经非常兴盛了,佛教中的禅宗尤其具有社会影响力。禅宗教徒往往选择风景优美的山林僻静之处禅定修炼、讲经说法,形成了一套很有特点的教育方式。这对后来书院的办学方式很有影响。
介绍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藏书、供祭和讲学是构成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神宗时,朝廷将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历史知识 唐朝民间相关文章:
2.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