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与水排的介绍
杜诗,河南汲县(今卫辉)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
生平简介
杜诗,河南汲县(今卫辉)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有“杜母”之称。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除暴安民,世祖慧眼识才
杜诗是今河南省卫辉市人,起初他一直在官府中做下级官吏。公元25年光武帝建立东汉时,杜诗正巧被调到都城洛阳维持京城的治安。当时,朝廷的大将军萧广恃功自傲,专横跋扈,而且纵容手下士兵在洛阳城中为非作歹,残害百姓,弄得人心惶惶。杜诗劝萧广要爱惜百姓,对下属严加管教,安民自敛。但是萧广却屡教不改,杜诗根据律令杀掉萧广,光武帝刘秀听说后,便召见杜诗,称赞他不畏权贵、除暴安良的精神和勇气,还赏赐给他宝剑。以表示对他的器重。从此,杜诗的名声大噪,在朝廷中威信大增。不久,杜诗被派到河东地区去讨伐杨异。
建功立业,谦逊堪称楷模
杜诗被派往河东以后,听说杨异想渡河北上,于是便将计就计,命令手下将士迅速烧掉他们的船只,并亲自率领精兵强将从后面突袭贼兵,杀掉贼首杨异,彻底消灭了这些匪兵。
杜诗虽然为朝廷筹策谋划,南征北战,劳苦功高,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些作为升官的资本,反而要求皇帝给他降职,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写道,陛下现在最主要的是对付匈奴的侵扰,当务之急是要安定朝廷的边患,奖赏作战的将士,招降北方的部族,同时要免除徭役赋税,只有这样,将士们才能英勇作战,保卫边疆。而我本来是一个无名之辈,只是因为有幸得到皇上的抬举赏识,才能官至太守。我虽然身居高位,却不能为皇帝分忧,实在是很惭愧,希望朝廷能给我降职,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杜诗的言辞真诚,感人至深,但是由于皇帝爱惜人才,并没有得到批准。
秦汉时期,长江长江流域的灌溉以汉水支流唐白河地区的发展最为显着,而唐白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阳、邓县、唐河、新野一带较为发达。唐白河地区为浸蚀、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年降雨量约9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适于作物生长。这里开发较早,到西汉中期经济已相当发达。农田水利在西汉后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元帝时(公元前48—前33年),南阳太守召信臣对此地的水利和农业生产有特殊贡献,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东汉时期,南阳水利事业进一步兴盛,杜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绩,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载,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所谓“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鞲鞴鼓风的器具,用于冶金。生铁的早期发明,是中国对世界冶金技术的杰出贡献。要获得液态生铁,需有较高的炉温。有风就有铁,鼓风技术对于生铁冶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礼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从商周以来,都用皮囊鼓风,子继父业,年轻工匠必须学会缝制皮囊的技巧。说明早期冶铸匠师高度重视鼓风器具的制做。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驱动(马排、水排),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由于杜诗的倡导,水排至迟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于南阳地区已较多地使用。《后汉书·杜诗传》说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就是比马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魏志·韩暨传》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以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鉴于杜诗的功绩,南阳老百姓把他比之召信臣,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元代《王祯农书》详细记述了立轮式和卧轮式水排的形制,并绘有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