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及其被掩盖的真相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夏代,匈奴就已存在,当时称为荤粥。周代称猃狁,秦代称匈奴。
白登之围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夏代,匈奴就已存在,当时称为荤粥。周代称猃狁,秦代称匈奴。其生活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秦汉之际,匈奴统治者冒顿杀死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并且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了匈奴各部,逐步强盛起来。汉初,由于长期疲于兵事,无暇北顾,冒顿利用自己兵强马壮的优势,乘机夺取了长城以北汉朝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到汉王朝在北部中国的统治。
为了防御匈奴的南进,汉高祖刘邦曾派韩王信坐镇晋阳,守卫太原以北之地。后来,韩王信以“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为理由,上书刘邦,把韩国都城从晋阳迁到马邑。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天,冒顿带领大队兵马进入长城,一直打到马邑城下,把韩王信围困在马邑城。韩王信是战国时韩国的旧贵族,曾响应刘邦起义,带兵攻打韩地有功,被刘邦封为韩王。但刘邦对他很不放心,所以,把他调到远离都城的地方。韩王信也知道刘邦对他有疑心,所以,当匈奴兵临城下后,他一直不愿与匈奴交战,几次派使臣与匈奴谈判,要求和解,以便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汉朝援兵赶到马邑城后,见韩王信不出兵交战,不断派人与匈奴频繁来往,怀疑韩王信可能要叛变,就把这一消息报告了刘邦。在紧急情况下,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刘邦亲自给韩王信写了封信,申明大义,对他进行劝告、指责和警告。信中说:“专死不勇,专生不任,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责于君王”((汉书·韩信传》)。刘邦的这番话不但没有挽回形势,反而促使了韩王信的叛变。他见刘邦如此口气,深知处境的危险,怕被问罪杀头,于是,献出了马邑城,投降了匈奴。接着,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起来,挥师南下,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长驱直入,很快占领了山西大部分地区。
为了进一步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汉王朝统治,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天,刘邦亲自带领三十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汉军进入山西后,连连取胜,特别是铜(革是)(今沁县一带)一战,大获全胜,使韩王信军队遭到重大伤亡,其部下将领王喜被汉军杀死,韩王信逃奔匈奴。之后,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拥立战国时赵国后代赵利为王,收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重整旗鼓,再次与匈奴合谋攻汉。
冒顿派左、右贤王各带兵一万多骑与王黄等屯兵广武以南至晋阳一带,企图阻挡汉军北进。汉军乘胜追击,又在晋阳打败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收复了晋阳、离石等六城,攻下楼烦等三城。汉军由于节节胜利,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刘邦来到晋阳后,听说冒顿驻兵于代谷,就派人进行侦察,冒顿故意把精锐部队隐藏起来,不让汉军发现,而把老弱病残摆在阵前,以示溃败的样子。汉军侦察人员几次往返阵前,也没有看破匈奴的假象,信以为真,就把侦察的情况如实地报告给刘邦。刘邦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也没有识破匈奴的计谋,盲目带领大军北上。汉军刚刚过了勾注山(今雁门山),正碰上从匈奴出使回来的刘敬(娄敬),刘敬对匈奴的设防产生了怀疑,提醒刘邦不要冒然进兵。他说:“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刘邦不但不听劝告,反而破口大骂刘敬说:你这个齐国奴隶,一贯以能说会道升官,今天还想胡说八道,扰乱军心。于是,把刘敬抓起来,囚禁在广武城,准备凯旋后处理。接着,刘邦带领骑兵快速前进,也不等步兵赶上,直抵平城。冒顿见汉兵蜂拥赶来,就在白登(注)设下埋伏。刘邦带领兵马一进入包围圈,冒顿马上指挥四十万匈奴大军,截住汉军步兵,把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使汉军失去联系,不能相救。刘邦发现被包围后,才知道上当受骗,撤退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组织突围,结果,虽经几次激烈战斗,也没有突围出去。之后,冒顿率领骑兵从四面进行围攻:西面的骑兵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一色青马,北面是一色黑马,南面是一色红马,企图把汉军冲散。结果,双方损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气候严寒,还飘着雪花。汉军士兵不习惯北方生活。冻伤很多人,其中冻掉手指头的就有十之二、三。有首歌谣说:“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汉书·匈奴传》),可见这次战争是多么艰苦!在不利的形势下,为了扭转败局,刘邦凭借白登地势居高临下的有利条件,指挥汉军昼夜加强防守。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也没有占领了白登。最后,汉军是如何突围出去的?史书也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刘邦采用了陈平秘计,才得以解围。陈平秘计是什么?“其计秘,世莫得闻”(《史记·陈丞相世家》)。
汉高祖逃出了虎口,自己知道没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长安。以后,匈奴一直侵犯北方,很让汉高祖担忧国家的安危。他问刘敬该怎么办?刘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两方讲和,结为亲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过日子。”
汉高祖同意刘敬的意见,派刘敬到匈奴去说亲,冒顿同意了。汉高祖挑了一个宫女所生的女儿,称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同时,又送去许多特产及粮食。冒顿就把她立为阏氏。
从那时候起,汉朝开始采取“和亲”的政策,跟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了起来。
白登之围--被掩盖的真相
刘邦带去的是什么部队呢?怎样准备呢?
首先,他肯定带了相当的精锐骑兵,,因为他不可能用步兵去追击骑兵;
第二、经过多年的征战,关内合适的战马已经不多,而能配合作战用的就更少,所以刘邦所带去突击的精锐骑兵肯定不超过两万,可能只有不到一万。刘邦作为君主,他这次亲征主要是为了在军中立威,他不会太过犯险(韩王信的兵力也不可忽视),因此他肯定也带去了步兵的精锐。从后来事件的发展看,刘邦的部队一下子和后续主力拉开了几天的路程,据此推算,他带去的应该是精锐的兵车步兵。所以他所带的突击部队总兵力估计在四到五万左右。第三他要攻击并准备追击匈奴,所带的粮食不会少于十五天。
匈奴方,匈奴是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大单于是这个部落联盟的统领。而这位冒顿大单于,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收留了韩王信后,了解了汉军的实力,决定以韩王信为诱饵寻机打击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其实这次作战,对于匈奴来说是可以很机动的。有机会就全力一击,或许可以得到汉家天下,打不赢,最多是放弃韩王信,回大漠,难道你刘邦的步兵能追得上我的骑兵。所以,冒顿大单于虽然也是倾国之兵,但是一开始匈奴的并没有很具体的作战思路。
就这样,汉朝和匈奴的第一次正式的对战开始了。在开战的初期,匈奴发现汉军,比预期的难打。韩王信的看法是汉军精锐当然难打。匈奴的冒顿大单于立即决定,不能跟汉军正面硬拼(因为游牧部落联盟的部队是很不齐心的,谁也不会去为了别人的胜利死拼,所以要大军硬拼的作战计划并不适合匈奴军队。),而是诱敌深入,以骑兵的速度相机突然围击或冲击汉军,使其步兵的阵法优势难以发挥,如不能胜,汉军的步兵也难以追击,匈奴军就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在接下来的几次接触中,匈奴军示弱。
接下来就是刘邦进兵到平城附近时,发现后路被匈奴的大军阻断,前面和四周都有匈奴军队的踪影。估计据探子回报,这次发现匈奴军队兵强马壮。刘邦虽然是败仗之王,但究竟也经历过许多战阵,而手下所带的都是久历战阵的精兵强将,他们立即判断出是中埋伏了。
强行向后突围,非常冒险!敌军已经在对汉军包围,可见已经对汉军突围肯定有所准备,一旦突围失败或受阻(敌人节节抵抗),后面合围的追兵一到,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就是,就算万一突围成功,如果刘邦的这支亲兵损失太大,(很大部分步兵可能会回不来)将来回朝后各路诸王对他刘邦可能也不见得会比匈奴好。
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退守平城。估计第一、可能当时的平城城防并不坚固,一旦城墙打破,巷战步兵阵法无法展开,倚多为胜则汉军必败。第二、既然匈奴选择这里为战场,平城内敌人可能有伏兵,肯定有间谍。第三、可能当时离平城相对白登较远,跑去平城一是累,二是路上不安全。
退守白登山,匈奴骑马难以仰攻,让从来没有真正大规模步战经验的匈奴弃马攻山,而根据之前的战斗经验,即使是匈奴骑兵对列好阵的汉军步兵也没有优势。那么面对无论装备还是经验都是天下最精锐的步兵,谁怕谁还不知道,如果援军来得及时,说不定还可以中心开花反败为胜。
估计当时汉军的指挥思想就是如此。因此,汉军就迅速登山,步兵依靠兵车为阵占领要点,骑兵拉马上山占领冲击出发点,准备帮助步兵,冲击攻山的匈奴。
可以肯定,在登山途中,匈奴就围攻过来,但在汉军精锐的后卫步兵的强大阵形面前吃了大亏。否则后来汉军撤出包围圈时,匈奴军为什么不敢攻击呢?
匈奴军队通过各种渠道(俘虏和间谍),得知了包围圈中有汉朝皇帝,一下子高兴坏了。大单于决定给汉军更巨大的心里压力,以打击他们的军心,他把部队按马色分成东西南北四方,进行攻击。
的确,大单于的四色分兵是给汉军尤其是指挥系统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对于老兵来说就更明白了——只有结阵互助死守,没有侥幸。弓箭兵、刀盾兵、长枪兵依靠兵车结阵,阵阵紧扣;骑兵伏于要点,随时实施冲击。
但对于匈奴军四色分兵却坏处立见,原本以各部落为单位的战斗群根据四色一分就乱了,本来就不熟悉步战的匈奴军攻山时互相的配合就更差了。
四十万匈奴军,十万打援阻援,三十万人攻山打了几天,汉军阵形岿然不动。
可以想象,骑兵攻山也只能步战。但汉军制高点的弓箭优势明显,锥形结阵的长枪兵近距离攻击的威力,对于四色分兵又没有步兵结阵训练的匈奴军有多么恐怖。而再顽强的匈奴步兵在对方的骑兵最后的反冲击中都难免崩溃。加上这些都是汉军的精锐的老兵油子,他们的防御攻杀都更加凶狠老辣。而作为皇帝的亲兵,他们的兵甲之坚利天下无双,弓弩之强也不弱与匈奴,加上地利,匈奴军对于汉军的防御可以说毫无办法。这也许是后世匈奴不愿意与汉军发生正面大规模对战的原因。因为如果匈奴真的如传说的对汉军那么有优势,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像金朝对宋朝那样大规模正式南侵呢?
仗打到现在可以说匈奴是骑虎难下。
到嘴的肉就是吃不下去,汉军的步战能力远非匈奴军可比,巨大的伤亡让匈奴军有点不知如何是好,想放火攻山,偏偏又遇寒霜。匈奴各部所带的粮草各不相同,而战场附近能抢掠的对于数十万大军是杯水车薪。而汉朝援军的动静不明,如果他们结成兵阵以守为攻压过来,而且都像面前的这支部队那么能打,匈奴军很难取胜。如果他们在匈奴军的归路上设伏那就麻烦了。而现在最大的变故,是本来找来有步兵作战经验的韩王信的部队迟迟未到,这个变数可大可小。小的是他的部队怕战想保存故意实力来慢了,大的是他们见风使舵又改投汉军了。如果是这样,经此以战冒顿大单于可能地位不保了。
而汉军也是进退不得。
面对四色马队,汉军的皇帝和统领都明白,如果没有援军里应外合,突围是无望的。因为现在坚守还是万众一心,突出去时就难说了。就算是突了出去,大家往回一跑,那军心还稳吗?在这四色马队的围追堵截下恐怕很容易就乱了阵形,那么步兵对骑兵阵形一乱就完了。而现在最重要的是不知道援兵什么时候到。这里第一、是援兵有没有被匈奴干掉了或打退了,万一这样就是现在坚守也毫无意义了。第二、援兵受阻来得慢,白登山这里还坚持得住吗,弓箭粮草每天都在消耗。第三、那时混战争霸的时代刚刚结束,万一援军统兵的将领心有异向,想拖死汉王,然后拥兵自立,那就完了。白登山这里总有箭尽粮绝的时候。第四、如果这一仗把刘邦的亲兵和他手中的三十二万大军耗了个六、七成,那么就算是赢了也是惨胜,回朝之后国内诸王一反,他刘邦也无可奈何,照样江山难保。
史书中说刘邦派人送礼给冒顿大单于的老婆,得以逃脱。我们可以想象,两军对阵如果不是谈判代表,又怎样带着重礼进入对方大单于营区呢?
刘邦决定攘外必先安内,保存实力最重要。他的谈判代表就去找匈奴谈判,匈奴看见刘邦派代表谈判,估计汉军势弱,谈判拖一下既可以看看形势发展,又可以抬高价码。这时候就有可能发生贿赂冒顿大单于的老婆的事情。估计冒顿大单于的老婆原话是“放火攻山都不行,恐怕汉王也有神助。” 冒顿大单于正是进退失当之时:一旦谈判破裂,自己恐怕也是左右为难。因此干脆开出价码,立威天下就算了。
既然两家意向合拍,就剩下价钱问题。究竟那时是汉军势弱(刘邦一败则什么都没有,而匈奴就算败了也最多是损失多些人马,但汉军步兵是无法追杀匈奴军的骑兵的),内忧外患眼前亏,都让汉使说话乏力。这就有了之后70多年的汉弱匈奴强。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仗不仅把打得汉军心惊肉跳,产生了对匈奴骑兵移动攻击能力(匈奴军快速远程突击和包围的能力)的恐惧;而且,这一仗也把匈奴军打得心慌意乱。
最基本的,匈奴军围三缺一放汉军出包围,既不敢追击,也没有设伏。我们从后来几十年的匈奴扰边看,匈奴不停的说他们收了汉朝的进贡就不再扰边了,但之后,又不停的扰边。我们可以看出匈奴是反口复舌之辈,匈奴是不会真的愿意放过被围的汉军的。匈奴军围三缺一后之所以没有设伏围堵追击,是因为他们被汉军的防御战打慌了。尤其是,可能在开始围山时,匈奴骑兵对汉军后卫部队攻击的后果,让匈奴军再也不敢对列阵的汉军进行攻击,再加上攻山所造成的巨大伤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白登山的防御作战,把匈奴打得对汉军的步兵失去了战斗的意志。而据史书记载,汉军撤出包围圈时也不敢相信匈奴,汉军是列阵并且弩上弦弓搭箭的撤退的(刘邦有对付项羽的经验当然也想到匈奴可能会这样对他,但又不能不撤。),因此匈奴才不得不放汉军一马。因为匈奴军实在没有信心和勇气用已经到手的和约去赌,去换取更大的胜利,因为匈奴骑兵也还没有办法对付汉军精锐的步兵战阵
那么为什么汉史中只记载了汉军是因为寒冷和缺粮而向匈奴求和呢?而没有记载汉军对匈奴的打击呢。
很简单,皇帝心中的秘密和忌讳是不能写出来的。难道要说皇帝为了准备清除异己而不敢和异族决战吗?难道要说皇帝能胜而不敢胜吗?只能说异族太强大,又寒冷又缺粮,皇帝为了爱护士卒只能求和。而且最好像二战时丘吉尔那样把自己军队的无能说成是敌人的天才和强大。如果说汉军已经守得匈奴军无可奈何了,那么刘邦的求和就会受到天下的鄙视。因此汉军的记录没有对匈奴军的防御战斗情况记录。
这可能就是最接近真相的白登之围。
相关文章:
3.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