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礼作乐的周公简述
周公姓姬名旦,因受封于周地,爵位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与父兄发动一场灭商的正义之战,推翻殷王纣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周朝。周朝初期,天下仍处于纷乱不安的局面,经过他平定内乱、创立封建制度及制礼作乐后,才奠定了周朝强盛的基础。
善待殷人
灭商后,如何处置归降的殷人成为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武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姜子牙从他对殷人的了解及得到的情报分析,认为殷人迟早会叛乱,故主张应全部杀掉,永绝后患;召公建议:“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周公说:“让他们住在原来的地方,耕种原来的土地,然后拉拢殷人中有影响力、有仁德的人,应该就不会出问题了。”武王采纳了周公的意见,让殷人在原有的地方安居乐业。
从这一件事中,可以看出周公宅心仁厚,他宁可冒着殷人叛乱的危险,也不愿滥杀无辜。
谦让君位
灭纣后几年内,天下尚未安定,且许多商朝旧部仍占地为王。武王担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王朝,又要四分五裂了。日夜忧虑的结果,终于生了一场大病,他自知不久于人世,就在病榻前对周公说:“旦!你是我兄弟中最贤能的人,如果传位于你,国家自当强盛。在此国家存亡危急之秋,你就不要谦让了,否则我上无以追先人之德,下无以慰万民之望。”周公认为这么做不合礼法,故坚持不受。武王不得已只好将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诵。
平定管蔡之乱
武王死后,成王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为应付百废待举的局面,周公毅然担任摄政一职。管叔、蔡叔等少数贵族认为周公有野心,想夺取成王之位,故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商故地发动叛乱。
此一变故,使满朝文武人心浮动,无论内外情势都岌岌可危。面对这样严峻的局势,周公首先马不停蹄的拜访大臣,以安抚人心。确定朝廷无后顾之忧后,他宣读了管叔、蔡叔的罪状,并大举派兵东征,以平定内乱。这是一场艰苦的战争,可以说是武王伐纣的延续战,此次战役持续了三年,才讨平管蔡之乱。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姬旦继续东进,一举歼灭了参与叛乱的五十几个小国。
周公东征的胜利,不但粉碎了以武庚为首的反动势力的阴谋,也把周朝的统治地区延伸到东部沿海一带。
创立封建制度
周公平定内乱后,为了恢复战争带来创伤,立即着手一系列卓然有成的政策。灭商及东征之后,周朝统治范围扩大了许多倍,如何在这样辽阔的土地巩固政权,在交通闭塞的周朝初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周公汲取了管蔡之乱的教训,实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政策。
他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贵族分封在全国各地。经过这样的大分封之后,不但殷人复辟的势力被彻底瓦解,而且朝廷的政令也可通过诸侯贯彻到全国每一个角落了。
制礼作乐
周公深知要巩固政权,除了“武功”之外,还要“文治”,因此就开始“制礼作乐”。所谓制礼作乐,就是通过礼乐的形式,把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义务制度化。他制礼作乐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君位继承采嫡长子制,还有井田制、刑制、乐制….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国家的各个层面。
周公创立的礼乐制度,除了对周朝的社会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之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忠心辅佐成王
周公对年幼的成王关怀备至。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丢到河里,对河神祈祷说:“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过错都是我造成的,所以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祷告后,果然成王的病就好了。
周公摄政七年后,天下大定、民康物丰,于是毅然将大权交还给已行过冠礼的成王。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使成王对周公很不谅解。周公不得已,只好逃到楚地避难。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看见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于是派人将周公迎了回来。周公归来后,仍忠心耿耿的辅佐成王处理朝政。
周公死后,成王把他葬在文王墓的旁边,以表示对周公的尊重和敬仰之意。
为孔子所推崇
周公摄政期间,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曾经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或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握发吐哺”这句成语的由来。
因为周公一生的许多事迹,都可以作为后人效法的榜样,故孔子对他极为推崇,不但把他的事迹及人格作为儒家的典范,也把他的仁政作为最高政治理想,而且孔子一生倡导的也是周公的礼乐制度,故有人认为儒家的学说实际上是“周公作、孔子述”。
孔子老年时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话是孔子感叹自己年老力衰,无心再行周公之道了。这也是“梦周公”一词的由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