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培章 1172分享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死,太子李诵即位,这就是唐顺宗。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唐顺宗即位时已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下面是5068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历史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一、时运不济。顺宗由于身体羸弱,实际当皇帝才半年多。就在这几个月里,也是重病在身,口不能言。总发动机停转,改革产品当然下线。

  二、权力基础薄弱。唐朝中后期,国家权力长期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盘根错节。改革者只是一小群地位较低的新人,有笔无剑。两相对比,一个是大树,一个是浮萍。比如宦官拒不交出兵权,二王一点办法没有。“二王刘柳”一度头脑发热,互相吹捧是伊尹、周公、管仲再世,豪壮得意、不可一世。这种狂热不但引发了普遍的妒忌和敌意,而且也无法冷静驾驭复杂政局,处理多方面牵扯关联。宦官集团则依靠实力强大的藩镇和老臣,实施反击。改革者的权力如同图画山岳,一戳就破,基础太脆弱了。

  三、“休克疗法”操作太急。德宗积弊已深,企图采用“休克疗法”或“震荡疗法”,短短几个月就焕然一新,很难奏效。只有循序渐进,方为上策。但“二王刘柳”担心顺宗不久于世,以百米跑速度接连推出力度很大的改革措施,结果欲速而不达。

  四、涉嫌腐败。改革集团仍然未能逃脱人性弱点。他们在运动中忙于升官,急于求成,一个接一个提拔朋友和熟人。只要团体内有人说“某甲可以担任某官”,过不了两天某甲便已得到这个职位。二王得势时,门庭若市。王伾还专门做了一个收藏礼金的大木柜,夫妇二人在大柜子上睡觉,享受金钱快感,结果授人口实。

  五、内讧。改革深入之后,王、韦产生不同意见,窦群事件就是个例子。另外,王叔文要杀刘辟,韦执谊竭力劝阻。还有个叫羊士谔的人指责革新运动,王叔文也要杀他,韦执谊以为不可。王叔文气得不得了。其实韦执谊的用意,是为了缓解改革者与众多朝官的紧张。韦执谊派人向王叔文解释说:“我并不是违背约定,只是多方设法成就老兄的事情罢了。”但王叔文不能容忍,甚至想杀掉韦执谊。

  六、不善于妥协。对立双方都陷入了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斗争哲学之中,不能自拔。王叔文固然勇气有余计谋不足,韦执谊在最后关头也拒绝了与新皇帝宪宗妥协的余地,实为遗憾。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表明,掌握妥协的艺术十分重要,改革亦是如此。

  唐顺宗在位后期关系逐渐破裂

  唐顺宗在位的后期,开始出现唐顺宗对王叔文“恶闻之”[3]的情况。王叔文与唐顺宗的关系逐步破裂。王叔文掌权后,对宦官采取严厉的打击政策,“叔文欲专兵柄,藉希朝年老旧将,故用为将帅,使主其名。而寻以其党韩泰为行军司马,专其事。”[2]王叔文为了对抗宦官势力,欲夺其兵权。唐顺宗虽痛恨宦官专权,但他痛恨的是站在他对立面的宦官,对于自己身边的宦官却很是信任,多赋予重任,帮助自己传达政令。例如李忠言。而王叔文对宦官则是全面打击,以达到自身专权的目的,这是唐顺宗不能容忍的。

  王叔文权力膨胀,逐渐演变成王叔文专权。“每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可否,”[3]然后在宣诏与中书省,由韦执谊执行命令。柳宗元、韩泰等主要采听外面的事。在《顺宗实录》中记载更为明显:“谋议唱和,日夜汲汲如狂,互相推奖……专以纳贿为事。”表现出王叔文本人骄傲自满,恃才傲物的政治品质。而王叔文集团内的成员也同样张皇威福,群臣无敢言者。

  王叔文极力阻挠册立太子李纯,是王叔文与唐顺宗关系转变的关键的原因。顺宗即位后,其子广平王李纯已经年满二十七周岁,曾有大臣向德宗提出“必不得已,犹应立广平王”[3]的建议,可以看出李纯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声望。王叔文为了防止李纯册立为太子剥夺自己的权力,在此事上极力阻扰,并派陆质监督李纯。顺宗是希望早立太子的,他召“翰林学士郑■、卫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銮殿,草里太子制……书纸为‘立嫡以长’字呈上,上颔之。”[3]顺宗同意立太子李纯,并将王叔文排斥在外,可以看出唐顺宗对王叔文的不信任和疏远,原来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复存在。意识到这一点的王叔文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关文章:

1.中国历史最著名的10个典故

2.课外趣味小知识:100条历史典故

3.入木三分的历史典故故事

4.成语侃侃而谈的历史典故及出处

5.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故事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79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