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长恨歌》创作背景和历史典故探究

鸿丹 1172分享

  《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伟大的唐诗杰作,是白居易最为人传颂的代表作。白居易把《长恨歌》归为“感伤类”的诗歌,一般认为是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是一个将历史典故融于感性艺术中,以富层次韵味的抒写笔法,所描绘出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当时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在仙游寺谈古论今,有感于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王质夫便提议大家应该写下当时讨论的感想。于是,陈鸿写下了《长恨歌传》,而白居易也写下了《长恨歌》名篇,两部作品都流传于世。

  内容

  《长恨歌》是白居易将许多历史典故融合编撰后,以歌行体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故事。白居易为增加诗歌本身的缠绵与传奇性,对事实曾做若干改变。诗歌里包含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以及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而又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最为主要。全诗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贵妃受宠爱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一段讲杨贵妃受到唐玄宗宠爱的故事,最后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作结尾,一气直下连结次段。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唐玄宗于先天元年(712年)即位,714年改元“开元”。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而他本人又多才多艺,引导了盛唐时期的文化走向。 然而晚年的唐玄宗励精图治的精神渐渐改变,对内将政权委任于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对外重用安禄山等人导致军权失衡,自己则纵情于声色。

  杨贵妃父亲早逝,成长于叔父家,后来成为寿王李瑁的妻子。唐玄宗早年宠爱武惠妃,开元25年武惠妃去世,玄宗非常哀伤,后宫没有其他女性再能符合玄宗的心意。有人将杨贵妃的美貌告诉唐玄宗,玄宗以为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年七月(745年)为寿王李瑁娶韦氏。一个月后,命杨太真还俗,受册封为贵妃。用当初待武惠妃的礼遇对待杨贵妃。天宝初年册封为贵妃。而后贵妃的姐姐三人分别受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堂兄弟杨铦为鸿胪卿;杨钊(后改名国忠)为侍御史,娶太华公主。杨家权倾天下,他们的要求,各政府官员顺从照办如同面临皇帝旨意一般。

  天宝年六年(747年)十月,唐玄宗改“温泉宫”为“华清宫”。这是玄宗时常造访的地方,天宝十四年十月唐玄宗还有巡幸华清宫的纪录,同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理由,从河北起兵向西进攻。

  文学表现手法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许多悖离史实之处。黄永年认为这些与史实不符之处,是白居易明知故犯,而非不知典故。《长恨歌》开头记载:“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然而唐玄宗在纳杨贵妃之前已有武惠妃等宠妃,并非“多年求不得”;杨贵妃先成为寿王之妃,也并非“初长成”、“人未识”,故而这段与史实有违。对这个相违处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白居易这是传统的“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不能写出当代君王做的大坏事;另一种解释则是从文学创作着眼,认为白居易这样写的目的是出于文学的美化,让主题更为集中,防止旁生枝节。

  第二段:马嵬惊变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这一段讲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的事。其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暗示了下一段的内容,与下一段回京城后的旁徨念旧相呼应。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安禄山攻下潼关后,唐玄宗离开长安向西行,到了马嵬驿时,禁军大将陈玄礼与太子合谋杀杨国忠。然而杨国忠死后,聚集的四军仍不散去,玄宗派高力士去询问状况,对方回应道“贼本尚在!”“贼本”指的就是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只好下召,杨贵妃最后被缢死于佛室,得年38岁。

  贵妃死后,玄宗与太子分道而行,玄宗往扶风县而去。在扶风,军队一度骚动。接着离开扶风继续前进,先到陈仓,再到散关。这时军队分为六军,由颍王李璬先行,由寿王李瑁等人分别统率六军,前后左右相次。接着经过益昌、普安、巴西郡,最后到了蜀郡。这时,太子已在灵武即位,并且尊称玄宗为太上皇。

  文学表现手法

  黄永年认为白居易用“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描述这段历史并不真实。黄永年认为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之下,唐玄宗首先考量的会是自己的安危;而在陈玄礼、高力士与杨国忠、杨贵妃的纷争之中,陈玄礼与高力士与玄宗的关系更深,是四十年前就一起和谋夺取政权的伙伴,加上又负有扈从的重任。所以当不能两全时,玄宗必定倾向陈、高一方。从事后事态的发展也可看出,玄宗前往成都、而后返回长安,甚至受到肃宗的监视时,玄宗都仰赖陈玄礼、高力士的扶持。

  第三段:玄宗皇帝思念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一段讲唐玄宗在南宫的思旧之情。其中用“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暗示下一段的道士在仙界寻访贵妃的内容。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于是派人迎接玄宗回京。唐玄宗回长安的中途,曾想要为杨贵妃举行丧礼,然而遭到礼部侍郎李揆的劝阻。于是唐玄宗放弃了为贵妃举行丧礼的念头,然而仍秘密将贵妃改葬于别的地方。回到长安后,玄宗在大内长安殿的临时太庙祭拜谢罪后,开始居住在兴庆宫。后来乾元三年,玄宗被移居西内,这是因为宦官李辅国离间玄宗、肃宗的关系。这时高力士、陈玄礼等人也受到贬谪,令玄宗感到非常不愉快。

  文学表现手法

  这一段白居易用从正面与侧面描写唐玄宗思念杨贵妃之情。林文月认为白居易此处用笔细腻,其中情与景的烘托,很能堆砌唐玄宗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深情。这一段之前,《长恨歌》着重于现实的描写,从这一段开始,白居易开始运用幻想手法建构故事。而精确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使人不觉得其为虚构。

  第四段:仙界寻妃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后一段讲道士招魂之事,一直到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出全诗的主题,戛然而止。

  相关的史实与典故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在西内去世。

  这一段所用的历史材料,也包含了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为了参照起见,并叙述如下:

  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通晓音乐,擅长歌舞,很受到汉武帝的喜爱。一次李延年在汉武帝前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叹道:“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平阳公主告诉汉武帝:李延年有个妹妹。李延年的妹妹就是李夫人了。于是汉武帝召见李夫人,发现她实在美丽,并且擅长舞蹈。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这时有一个齐国方士少翁说他能招致李夫人的魂魄。于是少翁在晚上,点起灯烛,设立帷帐,陈列酒肉,并让汉武帝坐在别的帷帐里。汉武帝在帷帐中看到引一个与李夫人很相像的美貌人影,却又不能靠近。在此之后,汉武帝就更加思念李夫人了,还作了一首诗:“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文学表现手法

  黄永年认为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无论居住于南内或西内的期间内,都不可能有请方士招杨贵妃魂魄的举动。因为历史上有许多大的案件都与交通左道、巫祝、方士之类发生牵连,甚至玄宗早年曾自行处理的许多案子也如此。因此回到长安之后,受到肃宗政权监视的情况下,玄宗不太可能会与方士接触而留下把柄。此外在南内兴庆宫居住时,玄宗的安危正有赖陈玄礼、高力士的保护,而陈、高二人正是杀害贵妃事件中主要的人物;而移居西内后,玄宗几乎失去行动自由。因此都不可能有请方士招魂的举动。

  白居易的《新乐府》里,有一首题为《李夫人?鉴嬖惑也》的诗,陈寅恪认为《新乐府?李夫人》可视为白居易为《长恨歌》写下的注脚。黄永年也赞同这个观点,且进一步认为《长恨歌》里寻觅杨贵妃的情节,是白居易以李夫人的故事为蓝本所编造,而非采集社会上已有的传说。因为在当时流传的玄宗与贵妃的传说中,虽有涉及方士,却没有请方士寻觅贵妃这一类的故事。《评点音注十八家诗钞》认为这一个桥段,班固写来让人感到鬼气森森,然而白居易写来却宛然如仙。白居易描述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写两人的碰面,因为一旦碰面,就是鬼故事、或梦境的写法了。

  流传与影响

  白居易在世时《长恨歌》的流传状况

  《长恨歌》在白居易在世时,就已经广为流传于社会各阶层。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就曾记载《长恨歌》广为流传的状况。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写的《吊白居易》诗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句子,可见《长恨歌》在当时的流传极为广泛。

  戏曲作品

  许多戏剧作品受到《长恨歌》的影响,如元朝王伯度《天宝遗事诸宫调》、元朝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清朝洪昇《长生殿》、现代剧作家曾永义的《杨妃梦》等。

  日本的作品

  日本平安时代的紫式部《源氏物语》受到《长恨歌》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源氏物语》首帖《桐壶》受到《长恨歌》的影响最为明显,其影响可分为直接摄取与间接容受两种方式。此外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也受到《长恨歌》的影响,例如:清少纳言认为“梨花”是色泽乏善可陈的花朵,然而因为读到《长恨歌》用“梨花一枝春带雨”形容杨贵妃,因而让清少纳言认为梨花“唐土却以为无上可人之物,竟以之入诗文”,因此认为梨花一定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另外,日本的歌舞伎艺术大师坂东玉三郎在1980年代,在向梅葆玖学习京剧后,根据京剧的特点创作了歌舞伎曲目《杨贵妃》,内容脱胎于长恨歌中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遣方士至海外求仙的情节。于1991年在日本首次公演。此外,日本能剧中的曲目《杨贵妃》亦取材于长恨歌。

  白居易对《长恨歌》的评述

  白居易将《长恨歌》分类为“感伤”类的诗歌。在《白氏文集》里,白居易对《长恨歌》的评论有两处。在《与元九书》,白居易认为《长恨歌》虽然与“杂律诗”等作品受到许多人喜爱,但是并不是自己最重视的作品;然而白居易在编辑自己的文集后写的《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则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历代的评论

  由于《长恨歌》的知名度高、话题敏感,且白居易并未明确揭示全诗主题,历代解读此诗也有许多评价与争论。例如张戒、周紫芝、张祖廉等,或从礼教出发,认为《长恨歌》描绘爱情的内容太俚俗、轻薄。沈括、范温、张戒、邵博、杨慎、赵翼认为《长恨歌》记载唐玄宗、杨贵妃的史实有错误。而薛雪与周紫芝意见不同,王楙不同意张戒的批评。此外如赵翼、王国维对全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近代的研究

  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曾考证许多话题,如“杨贵妃入宫时是否是处女”。他认为“欲了解此诗,第一,须知当时文体之关系,第二,须知当时文人之关系”、“……乐天之长恨歌,……实系自许以为压卷之杰构,而亦为当时之人所极欣赏且流播最广之作品。此无怪乎压千岁之久至于今日,仍熟诵于赤县神州及林海外,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元微之白底长庆集序中语)也”。

    热门标签

    99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