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教案 > 七年级 > 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教案

立博20分享

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教案范文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教案1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教案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填在答题卡中)

1.科学证明,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使用火 B.直立行走 C.劳 动 D.使用文字

2.小米参加假期实践活动,已经知道她要考察“来自于周口店、能直立行走”的远古

人类遗址,请问:小米要去哪?

A.云南省 B.北京市 C.陕西省 D.浙江省

3.“走进稻田弯腰探身……深深地吮吸稻香……”请问这种场景最早会出现于什么时候?

A.北京人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河姆渡人时期 D.半坡人时期

4.下列原始人类中,已经掌握磨制技术的是:

①北京人 ②元谋人 ③山顶洞人 ④河姆渡居民 ⑤半坡居民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③④⑤

5.你认为最有可能住在右图所示房屋的人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6.2005年5月,宋楚瑜先生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祭拜中华 民族的祖先,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禹

7.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启打败了有扈

C.舜传位给禹 D.禹传子,家天下

8.请找出以下人物中与其他选项不属于同一范畴的是:( )

A.禹 B.周武王 C.纣王 D.汤

9.商朝在历又被称为“殷朝”或“殷商”,是因为下列哪一件事?

A.盘庚迁殷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

10.我国已经发现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1.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12.小米同学在书展上淘到一本20世纪80年代的连环画,讲述了历“武王伐纣”的故事,小米对一场战争印象深刻并学到一个成语“临阵倒戈”,你知道这场战争是什么吗?( )

A.牧野大战 B.涿鹿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3.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诸侯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14. 战国初年,三家分晋,三家指的是( )

A.齐楚秦 B.赵魏韩 C.赵魏秦 D.楚齐韩

15. 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国家是:( )

A.楚国 B. 秦国 C.齐国 D.燕国

16. 电视剧《芈月传》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天下的过程,秦国采取了什么策略?( )

A.强强联合 B. 先发制人 C.远交近攻 D.必攻不守

1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天子地位上升     B.官僚制度逐渐取代贵族世袭制

C.井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制产生   D.诸侯国间战争不断

18. 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想要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那么你所写字体和书写材料 最有可能是( )

A. 甲骨文 刻在龟甲上 B. 小篆或隶书刻在竹简上

C. 楷书 刻在竹简上 D. 小篆或隶书写在信笺上

19. 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主要是为了( )

①造旅游景点 ②防洪 ③给缺水的成都平原供水 ④灌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 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 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21.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

A. 巨鹿之战 B.马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楚汉之争

22.我国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民俗,是纪念( )

A.神农 B.大禹 C.屈原 D.楚庄王

23.下列对春秋时期争霸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使诸侯国的数目逐渐减少 B.秦国成为诸侯国中的国家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战乱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24.右图是商周时期,我国出现在成都平原的一种的青铜文化

它是( )

A.大汶口文化 B.龙山文化

C.三星堆文化 D.二里头文化

2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统治者的鼓励,推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8分,27题12分,第28题18分,29题12分,共50分。)

26、材料一: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天子有巡视管理诸侯领地的权利,诸侯有朝觐天子的义务,一次不朝觐就贬斥爵位,两次不朝觐就削减封地,三次不朝觐就讨伐他。)

材料三:公元前771年, 犬戎进犯镐京,诸侯不再派兵相救。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一种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最早开始于哪一个朝代?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分)

(2) 材料二中说:“天子有巡视管理诸侯领地的权利”,那么诸侯对天子应该尽哪些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分)

(3)材料三中“诸侯不再派兵相救”反映了当时什么现象?(2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卫鞅相秦十年,极大地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后五月,秦惠王车裂商君。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 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3分)

(2)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变法的作用是什么?(4分)

(3)材料二中秦惠王为什么要车裂商君?那么,商君的变法失败了没有?为什么?(5分)

28、(18分)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李 白

材料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1) 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他什么时候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重任?他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是谁?(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二中①②③④补充完整,并分别说出①②③处官职的职权范围是什么?(7分 )

(3) 根据材料三回答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文字是什么?(2分)

(4) 评价材料一中的历史人物。(3分)

29、初一同学参加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小明收集了许多历史资料,但被小芬不小心弄乱了次序,请你帮助小明把混乱的资料重新对号入座。(要求把字母填入对应的表格)(12分)

(1)A.以“德”治国,以“礼”成为行为规范

B 事物都有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D兼爱、非攻

E人应该和自然和谐发展

F主张改革,提倡法治,要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人物 老子 孔子 庄子 孟子 韩非 墨子

思想

(2)A 退避三舍 B问鼎中原 C 围魏救赵

D 鱼腹 丹书 E破釜沉舟 F 指鹿为马

人物 孙膑 楚庄王 晋文公 陈胜吴广 项羽 赵高

成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填在答题卡中)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C B D B D C A B D A A B C

题目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B B A D C C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8分,27题12分,第28题18分,29题12分,共50分)

26(1)(3分) 分封制 西周 目的:巩固新建国家的统治

(2)(3分) 诸侯平日要听从天子的政令,定期朝觐、纳贡,战时要出兵勤王

(3)(2分) 说明西周分封制正逐步瓦解

27(1)(3分) 卫鞅:商鞅 秦孝公 法家

(2)(4分) 核心内容: 奖励耕战

作用:使秦国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后期大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5分) 商鞅变 法 极大地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没有,因为变法成功与否看的是变 法目的实现没有?有没有促进社会发展?

28(1)(6分)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 齐国

(2)(7分)①丞相 :百官之长,协助皇 帝处理政务 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③ 太尉:军事 ④郡县(②③可以颠倒)

(3)(2分)圆形方孔钱(秦半两) 小篆

(4)(3分) 有功或有过,一种观点2分,能综合所述3分,言之成理即可

29(1)

人物 老子 孔子 庄子 孟子 韩非 墨子

思想 B A E C F D

人物 孙膑 楚庄王 晋文公 陈胜吴广 项羽 赵高

成语 C B A D E F

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教案3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教案4

【第2课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七年级历史单元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计划指导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复习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资料大全

七年级历史(上)复习提纲2020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精选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大全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考试复习点

    24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