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晓铭5611分享

教师资格证就如身份证一般,教师资格证也是证明你教师身份合法性的重要证物,有了教师资格证方可证明自身教师身份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希望大家喜欢!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下列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兼爱”“非攻”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仁政” D.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3.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出使西域 B.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C.甘英到达波斯湾 D.中亚和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4.我国古代历史上,许多统治者在位期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列局面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 )。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汉武帝大一统 D.光武中兴

5.歌曲《龙文》中唱到“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

A.戏曲艺术 B.诗歌艺术 C.绘画艺术 D.书法艺术

6.热播电视剧《隋唐英雄传》是一部以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综合改编的古装侠义电视剧。该剧中两个王朝的相同点是( )。

①前者灭亡和后者建立在同一年 ②定都在同一城市

③选官都采取了科举制 ④都是外戚夺权建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经济重心转移至江南地区

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③对外贸易繁盛,转为以海路为主

④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清统治者认为对少数民族应“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此思想影响下,清政府( )。

A.设立军机处 B.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收复台湾 D.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9.洪秀全将__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其目的在于( )。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理想国度 B.打击西方列强,进行反帝斗争

C.进行改朝换代,完成民主革命 D.传播西方宗教,取代儒家学说

10.1860年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其中条约“加开为商埠”之地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天津

11.“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翻。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邓世昌 D.李秀成

1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

A.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B.推翻君主制度

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13.“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公车上书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护国战争

14.习近平主席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在抗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军队有( )。

①东北抗日联军 ②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③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深圳是中国区域经济改革开放的拓荒者,浦东是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引擎,雄安新区将成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这三个区域的相同点是( )。

A.都是改革的试验区 B.都促进了沿海的开发

C.都是近代开放的口岸 D.都推动了京津冀发展

16.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包括12集内容,每一集的标题都反映某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是( )。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17.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最终使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这一盛世局面实现于( )。

A.公元1世纪 B.公元2世纪 C.公元前1世纪 D.公元前2世纪

18.下面是一位同学准备的自编剧本中的一段剧情,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9.“1519年9月20日晨,在西班牙桑卢卡尔港,隆隆的炮声送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奇异的远航。”这次“最奇异的远航”指的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哥伦布船队的远航

C.“三角贸易” D.麦哲伦船队的远航

20.追求民主与法制贯穿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下列展现了这一历史线索的文献,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拿破仑法典》

B.《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

C.《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独立宣言》

D.《独立宣言》——《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

21.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这段话表明( )。

A.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B.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蒸汽机和机器的发明

C.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引起了工业革命

D.工场手工业始终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22.“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有些国家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严重,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上述材料说明( )。

A.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C.改革对于解决东欧国家的社会危机没有任何作用

D.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是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

23.口述史料主要指经过口传或为后人记录成为史料的民间传说、歌谣、历史人物讲话以及访问调查的原始资料。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天下放失旧闻”即口述史料

B.口述史料是《史记》撰写的主要依据

C.司马迁对口述史料持怀疑态度

D.司马迁对口述史料进行了考证提炼

24.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是( )。

A.李大钊的《史学要论》

B.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C.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D.翦伯赞的《中国史纲》

25.刘老师在讲宋代历史设计了一个活动:“我是北宋开封的一个富商,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我的生意越做越红。我在开封开了一家很大的瓷器铺子,后来又开了绸缎铺子、炼铁铺。”刘老师采取了( )。

A.倒叙式教学方法 B.对话式教学方法 C.情景式教学方法 D.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10分)

27.简述开发和利用历史见证人资源的步骤。(10分)

28.简述中学教学中选取史料的标准。(10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为特定目的而设的一些常设机构,它们是现代国际组织的雏形。进入20世纪之后,国际组织开始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组织也从最初的专门性和技术性组织开始向一般性和政治性组织扩展。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12分)

30.下面是某教师讲授大化改新的教学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导入

教师指“亚洲封建时代”的地图,请学生关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教师说明日本的自然特点:它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日本人常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二)介绍背景

教师结合小字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大化改新的背景。

(三)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勾画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四)启发思考

启发学生回忆并思考,日本大化改新与中国的隋唐治经济制度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完成表格。

(五)教师小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课后思考:从日本的这段历史中,你们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1)你觉得该老师的做法有什么优点和问题?(11分)

(2)请你给出改进建议。(5分)

31.(16分)某教师针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生活的变迁”设计了如下调查活动:

活动目标:以家庭或者村庄为单位,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变迁,感受这次大会在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活动准备:

(1)调查形式:按照就近的原则,将全班同学分成3个小组进行活动。

(2)调查内容:物质生活、土地利用、风俗习惯等。

(3)调查方式:访谈长辈,发放调查问卷,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资料。

活动建议:

(1)根据小组预先拟定的提纲,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农村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活动。

(2)注意搜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为调查报告准备准确、翔实、生动的内容,

(3)小组同学分工协作,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4)在全班甚至是全校进行成果分享、展示。

请对上述调查活动进行评析,并对有待改善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2分)

32.(22分)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课文摘录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惨重,只剩下三万多人。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重镇遵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文化历史常识

一、中国古代史常识

中国古代史常识部分需要掌握从夏、商、周一直到明、清期间发生的历史大事件。下面我们以秦汉时期为例展开进行学习。

1.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并重用李斯、尉缭等人,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统一了全国并制定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在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制定颁布了《秦律》。在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收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在文化方面:将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以后又在社会上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兴办学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西东两汉。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在对外政策方面为缓和汉、匈关系利用昭君出塞和亲稳固边疆;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

二、中国近代史常识

中国近代史常识部分需要掌握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民国时期发生的历史大事件。下面我们以民国时期为例展开进行学习。

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其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其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2.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这场运动发生在北京,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 威游 行、请 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3.红军长征。长征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4.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 泽 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世界历史常识

世界历史常识部分主要从国外各个国家的历史人物及的历史事件出发着重复习。接下来以这一部分的重点知识为例展开学习。

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这里主要的考点有三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穿越好望角发现印度;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2.美国独立战,或称美国革命战争,是大英帝国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英属北美之外。由于英国一直以来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3.法国__。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 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1794年7月27日,宣告了法国__中市民革命的结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__才彻底结束。在政变中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政权。法国历史进入维护__成果时期。

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分封制

1.分封制

(1)概念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巩卫周王室的统治。

(2)目的

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

①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的纽带)等。

②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齐)和先代贵族(杞、宋、陈、许、楚)。

③诸侯的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④诸侯的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

①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②消极作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特点

受封对象多样,但是以王族为主;周天子是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

(6)分封制被破坏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封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

表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2.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例:“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柳宗元的《封建论》一文涉及的主题是()。

A.王位继承制度

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郡县制度

【答案】B。古代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相关文章: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及答案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小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与答案参考

关于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国考《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及答案

    27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