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设计7篇

金凤1871分享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高一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高一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7篇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1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它上承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内容与本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同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

因此,学习本课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基础知识:清朝的军机处

(2)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设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形成学科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2)通过学习本课,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提问式,谈话法、阅读指导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清朝的设立军机处史实。

四、说学法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师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自制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和展示图片,最后引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展示课标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见上)

(三)新课的学习

(2)清军机处的设立:

清初的中枢权力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原因、职能特点、作用

总结: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师补充)

(四)课堂总结

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达标测试,巩固练习

例题2、清朝初期,对皇权构成重大威胁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B、内阁

C、六部D、南书房

(六)布置作业:P18

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削弱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六、板书设计

军机处的设立

1、军机处设立的过程

皇太极

康熙

雍正

2、原因:

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集中。

3、职能:

4、意义: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2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

导入:

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设问】(2)这种变化,我们为何用“剧变”来形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东欧剧变的表现来回答这个问题?

(2)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一等

结合图片讲解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过选举和平方式演变的。例如波兰。1989年西方国家支持的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府。波兰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种和平方式是通过国家的统一来完成的。例如德国。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即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我们称其为东德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我们称其为西德。两者之间以柏林墙间隔。然而在1989年,这道柏林墙已经不能阻隔东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由此可见,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

【设问】(3)东欧剧变的原因?

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生剧变?

(3)原因:a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b外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们就先从其解体过程窥探一二。

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期间,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观点。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苏联为何解体?

(2)原因:

内部:1)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根本)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拓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设问】那么,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 北约轰炸南联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在冷战阴影掩盖下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联盟中,塞尔维亚是主体。然而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区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从而引发了塞、阿两族的冲突,并酿成流血事件。从此科索沃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99年初,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与当地反政府武装又发生冲突,这次冲突导致40余人死亡。当时欧洲舆论一边倒的指责南联盟政府蓄意对阿尔巴尼亚族进行屠杀。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举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南联盟内政。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派多国部队进驻。这一方案显然很难被接受,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乱炸。

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的因素有哪些?

A “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B 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C 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三、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我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

经济决定政治。我们来看一看2000年至2002年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依旧处于世界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学思之窗】

2、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4、中国

中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还处于变化之中,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回顾历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我们立足现在:和平与动荡并存。“一超多强”局面显现。

我们展望未来:“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希望同学们能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争取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3

五四爱国运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又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故教材的地位相当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

通过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②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二十一条”是日本妄图_而提出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人们的反帝斗争,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深层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③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爱国是学生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结果及五四精神

难点:五四精神的内涵

二、教法、学法(为了解决刚才所提到的重点难点,我设置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教学本人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如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小组讨论回答得分法等,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本人还将采用倒叙法,打破教材结构,把五四运动背景放到五四运动经过、结果之后并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讲授。对五四运动经过和结果的讲授,本人将采用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融于其中。

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充满激情,自始至终的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三、学法指导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等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课堂中指导学生扮演角色,并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加深对五四精神内涵的理解等,并指导学生用归纳法构建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导入新课

设问:五四青年节的由来?直接引入五四爱国运动。(引出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而设定的,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望,从而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背景)

本目是教学重点,我先通过对当时国外、国内的背景进行分析。用PPT提供背景材料,指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归纳出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2.“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一目主要讲述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这一子目的讲授,可采取指导学生营造历史情境,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来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场景:

时间:1919年6月28日

地点:民国电视台

事件:《新闻关注》节目录制现场

人物:《申报》记者邵飘萍北大学生许德珩

北大校长蔡元培本台评论员

主持人播放《五四运动》片段(课前准备的视频)回顾五四运动的经过。

通过采访邵飘萍,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及出示的材料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通过采访许德珩,根据他的亲身经历——五四运动前的筹备:口号和传单的确定;运动的_路线及其发生的重大事件;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以及被捕到最后的释放等种种经历,进一步落实五四运动的经过。

通过采访蔡元培,根据他的所见所感掌握五四运动初步胜利成果及青年学生、工人阶级、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地位。

角色表演后,多媒体显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口号、二个阶段(爆发和高潮)的时间、中心、主要力量、方式和结果(用表格制作),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3.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本目的讲授,采用学生阅读法和归纳法相结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五四精神”一目的内容,并归纳。

在讲授到“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时,通过新旧民主主义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4.五四精神

这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先指导学生对照课本找出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五四精神的表现。

5.课堂小结

采用概述法进行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87年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6.课堂反馈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本课学习的知识

7.课外延展

布置一个课外探究课题,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深入现实,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能创新的精神。

四、板书设计:

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的背景)

1.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壮大

3.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入

4.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_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经过、结果

阶段时间中心主要力量方式结果

爆发1919.5.4北京青年学生__、口号部分学生被捕

高潮1919.5.6-6上海工人、商人、学生三罢斗争罢免卖国贼

拒签和约

释放被捕学生

三、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

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2.传播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3.思想解放运动

4.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4

《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对比分析 史料研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多媒体:打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句话)

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师:战后美、苏两国的对峙争霸,使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提问:什么叫“冷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冷战的背景(多媒体播放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图片)

提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

过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框架。从此后开始,美苏两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争霸活动。

师:(多媒体打出有关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军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问: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原因何在?

师:(介绍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及其8000字电报)

(叙述)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导火索;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师:(多媒体打出问题,思考)

美国的冷战具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

(多媒体提供有关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_的典型事例)

提问:美国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的原因?

过渡:对西方国家进行援助,对于东欧各国不愿与美国合作的国家政治上进行遏制,经济上的封锁

(多媒体投出“北约海军军事演习”图片以及美国建立“东南亚军事条约网”的相关资料)

提问:北约军事集团的建立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过渡:随着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加强了相互联系,以打破美国的遏制。

提问:社会主义阵营中主要有哪些国家?重点强调:

1、东欧各国中很多国家是在苏联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对苏联又很强的依赖性。

2、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对维

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2)提问:欧亚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过渡: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军事上的合作。

(3)提问:苏联等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师:处于美苏冷战下,整个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中,虽然从整个世界看,美苏实力的均衡,对峙保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从局部地区来说,美苏的冲突却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武装冲突。

柏林危机

(多媒体提供相关的柏林墙图片,文字资料)

朝鲜战争

(讨论:你认为柏林及朝鲜分裂以及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

师:(点评)

1、朝鲜分裂是由于美苏在战后处于政治原因认为的割裂了朝鲜半岛,处于美苏自身的战略需要,不顾弱小国家的利益。

2、美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证其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亚洲地区的战略军事。

过渡:美苏除了政治对抗外,在军事上也激烈对抗,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使整个世界处于核战争边缘

(多媒体打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数据和文字资料)

讨论: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除的内在原因?

(苏联的实力要略逊于美国,同时双方都保持了克制)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5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6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沿着西方政治文化上溯其源头,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为实现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以案说法,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4)通过资料研读,问题探究分析罗马法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三,说学法

以案说法比较方法问题探究法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罗马历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让学生有条件的话翻阅初中的历史书,好好的温习旧知,并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翻阅相关资料,可以有一些印象,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时间短内容多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德国的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_),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可见耶林对罗马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那么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

3.问题探究

(1)案例导入"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③如果还是这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

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规律总结:

(2)课件展示罗马扩张示意图,讲解: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

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质疑).公民法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

万民法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公民法的狭隘性,另一方面伴随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问题探究:万民法的制定产生哪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微细,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祈祷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合作学习:完备:《民法大全》——体系最终形成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的完备

(4)课件展示:罗马法的影响

课件展示:《拿破仑法典》,美国《独立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材料.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分析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问题探究: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4.课堂小结

形成阶段:习惯法到成文法(表现形式)

发展阶段:公民法到万民法(适用范围)

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体系完备)

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珍贵的遗产.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举出你身边经常发生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法制不健全出现的违法犯法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现在法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7

《开创外交新局面》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国际: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过程

1971年10月,第2__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

(1)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1)从美国方面看,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2)从中国方面看,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为了遏制苏联,必须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双方急需改善两国关系。

2.过程

(1)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思考: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分析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的原因,试析始终左右着两国关系的两个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变化,由于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不得不调整其与欧洲和日本的关系。(2)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实力的下滑使其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3)美国深陷侵_战争的泥潭。(4)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而不复存在,中国受到来自苏联的危险日益增大。正是这种世界局势的变化才使得中美两国的关系从长期的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个是共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两国疏远,共同的国家利益使两国接近。

3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

2.过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并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响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三十多年来,始终主张各成员国之间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新高一历史教案5篇

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5篇

统编教材高一历史教案15课5篇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10篇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本10篇

高一年级必修一历史教案人教版5篇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方案5篇

必修1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全册范文

高一历史必修2教案模板

    36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