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范文
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1
我就这节课的内容从"教材分析"、"教学流程"、"教学意图"等方面简单地作些说明:
一、教材分析:
《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其中领土扩张和内战是重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问题是难点。基于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考虑采用以下教学程序及方式处理本课教材。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忆 通过屏幕展示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在提问回忆的基础上,老师再继续追问,设置探究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这样通过旧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探究
①读、探、议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即:独立后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还存在着什么内部障碍?然后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全文,找障碍,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书上没有明确的指出障碍是什么?这是要靠通过读全文,分析全文内容后才能得出结论的,这时安排小组讨论,既可以打破读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件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师可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出独立的美国还存在着领土狭小,南北矛盾等障碍,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②看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的方式和方向,教材上只有静面的图,我通过屏幕动画显示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扩张的方式和方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③评 关于"西进运动"的影响书上是通过小字和"血泪之路"的图出现的,但这个问题不能省略,我通过设计巧妙的过渡问题:"大批移民带着家产到荒漠的西部去干什么?是去旅游吗?quot;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去谈西进运动的影响,学生的答案是多种的,只要说得有理老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通过图片、屏幕显示,老师小结,引导学生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升华学生痛恨侵略的情感,为后面"升华"中的"对比"作铺垫。
④析、练 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是全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细读本目、讨论分析南北存在着哪些矛盾问题─→学生发言,找出矛盾问题─→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 屏幕显示分析过程,再展示有趣的漫画,让学生通过分析漫画内容,加深对领土扩张,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的关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内战过程及意义比较简单,通过设问,让学生在问题中了解内战过程,与课前导入问题相呼应。
3、升华(逐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①学 教材中对林肯的评价有正楷字部分、小字部分,课后有练习,再引导学生分析完内战的意文后,提出过渡问题(略),让学生通过对林肯的评价,认识到林肯一生的贡献及可贵的品质,不仅会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屏幕显示林肯像及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使学生在伟人的评价中使情感得到升华。
②结 屏幕显示押韵的本节课内容的小结,让学生在乐趣中巩固已学知识,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如时间足够,可让学生分析小结所包含的内容)。
③比、评 屏幕显示美国"西进运动"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图片,播放优美的反映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录相片断及-关于西部大开发讲话的内容要点,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美国的"西进运动"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畅谈中体验教材与生活、课外与课内、自己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提高学生演泽知识、以使鉴
今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科中的内涵,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并上升为学好历史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只启发不评价,以免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等结果如何学生能讨论、能思考、能发言就是收获。最后鼓励学生要关注与参与生活,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学习,在学生畅谈、课堂气氛的高潮中结束本节课,让学生有一种学有余味,恋恋不舍的感觉。
三、教学意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以上各环节,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做到"读、看、听、想、议、说、记"。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学能致用、学能创新。重视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享受。
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2
“五四爱国运动”是高一历史第18课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先讲解学生熟悉的过程,在通过过程来分析背景和意义。考虑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所以重点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将形成本课的一个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
二、思想教育目标:
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三、能力教育目标
a) 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b) 通过五四运动和以前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说教学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
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讲述发、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的第一节,上承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下启整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在整个世界近代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制定的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而确立。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基本发展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1、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政治、思想状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一些重大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等。
⑵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线索的概括和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本课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及进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研究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试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采用自助式"学案"教学法:1、课前印制"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自助式预习。2、课堂进行师生互动教学:(1)让学生根据"学案"的知识线索提示,对本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交流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方法,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2)指导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深入思考与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练习题进行能力训练,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能力进行测评。3、布置学生依照"学案"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以此加深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1、重点分析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要求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概括,从而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可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一般条件和基本规律。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及其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长达近半个世纪,中间经历了曲折和反复,最终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君主立宪的形式掌握了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而且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具有世界意义,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难点分析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学生对宗教缺少切身的体验,有关的知识也较少,因此在宗教对人们的精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易形成深刻的理解。
2、如何正确认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革命与旧的王朝复辟之间曲折复杂的斗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曲折和反复,其原因包括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过程中与下层人民群众的关系等,必须从经济、政治、社会矛盾、思想文化诸方面深入分析。
说方法
一、教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本课采用自助式"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法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学法指导
"学案"的 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手段的利用及其目的
编印自助式"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说教学程序
Ⅰ、编制"学案",指导学生自助式预习
(见教案附表)
Ⅱ、课堂师生教学互动
(Ⅰ)复习导入
提问:16世纪前后,在欧洲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件?(学生回答:意大利和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等)。导入新课。(Ⅱ)师生交流:学习掌握本课知识、线索
(教学方法:先用提问方式,让学生概述本课相关历史线索,再让其他学生讨论补充,最后由老师点评。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独到之处给予关注和肯定,并及时在"学案"上记录,鼓励同学相互探讨,取长补短,疑难之处再由老师分析。)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A城市:海外贸易→手工工场(制呢等)
B农村:圈地运动→资本主义牧场、农场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银行家、大商人、工场主→资产阶级;农牧场主→新贵族
3、都铎王朝的改革:A削弱旧贵族,加强专制:"英国国教会"(听命于英王)
B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建立海上霸权
4、斯图亚特王朝:A封建专制: 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君权神授",触犯资产阶级
B宗教专制: 迫害非国教徒,"清教徒"(资产阶级)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A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形成反对派,征税权力斗争
B导火线:苏格兰人起义:1638年,反宗教迫害
2、过程:A开始:1640年,新议会召开,否决征税法案,提出限制王权(革命开端)
B内战:1642年,国王发动;议会军,克伦威尔,纳西比等战役;1649年处死国王
C克伦威尔的统治:对内:武力统治,发展工商,清教法规,"护国主"军事独裁。
对外:征服爱尔兰、苏格兰,维护海外贸易(航海条例)
D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巩固统治秩序
两个政党形成:辉格党(资产阶级、新贵族);托利党(贵族地主、国教上层)
E光荣革命:1688年,政变,-詹姆士二世,威廉入主英国,(标志革命完成)
3、《权利法案》:1689年,限制王权;"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形成和发展
4、意义:A国内:-封建君主专制,确立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B世界: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影响欧洲以至世界,标志新历史时期到来(Ⅲ)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学方法:分小组讨论,让一位同学上来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由老师点评。对学生的新见解要给予关注,并及时在"学案"上记录,师生展开探讨,教学相互促进。)
1、都铎王朝改革的性质:封建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2、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政变共同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巩固统治秩序
3、为什么以光荣政变作为革命完成的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基本稳定下来
4、评克伦威尔:(进步性+局限性)(史实+结论),评价要结合历史背景,史论结合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何特点?(从领导阶级、斗争形式、过程、结果、意义等方面分析)
▲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和交流,一些问题课堂上无法解决的,可以留到课后或下一节课解决。学生提出的一些较有创见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在"学案"上,以利于"学案"教学的不断优化)(Ⅳ)通过练习对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评1.D 2.A 3.D 4.B 5.C 6.C 7.C 8.B 9.C 10.D 11.C(Ⅴ)本课小结及布置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线索的学习掌握情况、思考探究及能力训练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指出今后学生自主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布置预习:第二节: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中华书局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的历史时期,在教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力培养方面: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安排学生调查晋江改革开放后的巨变,培养其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
(2)思想教育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党的伟大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热情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上进心。
3、本节的重点:① 伟大的历史转折; 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历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党的十三大则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光辉理论。二次会议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所以是本课的重点。
4、本节难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这部分教学内容尽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论性很强,所以是本课的难点。二、教法学法
在教法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由于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对这二十余年的历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缺乏相应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以讲、谈结合为好。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为主;而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知识点方面则以谈话法为主。
三、课堂设计
1、课前安排学生写调查:《改革开放后,晋江城乡巨变见闻》
2、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提问:"-"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什么?"接着导入新课。(3分钟)
3、首先讲授"伟大的历史转折"(10分钟) 首先指出指出"-"结束后,以华国锋为首的部分中央领导人推行"二个凡是"的方针,"左"倾错误仍在继续。因此,弄清思想,澄清认识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然后讲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进行了拔乱反正,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而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4、接着讲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和辉煌成就(12分钟) 首先向学生指出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随后向学生介绍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然后结合当前的热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介绍对外开放的目的、原则和开放格局。 最后介绍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时,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积极交流畅谈家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讲完后,教师加以总结,指出:改革开放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第三部分讲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6分钟) 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先讲19-,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大好时期还会产生这一严重的政治事件?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指出:根源在于没有很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后果。所以要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的航向。
6、第四部分讲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10分钟) 教师简要地介绍一下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和挫折。然后指出:经过艰苦的不懈的探索,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为我国今后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随后介绍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重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今后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这就为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行动的指南。
7、小结和练习(4分钟) 利用黑板板书,引导学生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时期,并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最后布置作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伟大的决策?它的召开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