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教学方法及模式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历史教学方法及模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历史教学方法
一、专有名词的解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掌握它对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抓住这条线,首先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但更多的解释是:“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占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1]这样的解释精准、专业,但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学生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像“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学”等陌生而专业的名词。最终,不仅学生如堕五里雾里,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很难上。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解释“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有钱、有机器(资本家),为了赚钱,现在雇你们(出卖劳动力的人)为我劳动。哈哈,你们给我创造了大量的商品,但是我又把它们卖给了你,最终我就会越来越有钱,我的生产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我又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①你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②生产出来的商品我是如何处理的?③如果我要进一步壮大实力,需要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回答完毕之后,我们总结出:“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雇佣劳动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备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制度、市场和原料”等。这样以后只要学生看到雇佣劳动或者市场、劳动力等词语时肯定就会想到资本主义。
这样的讲解或许不是很专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乐于学。
二、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
(一)设问渗透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即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学生基本掌握资本主义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在上课时设置一些问题了:文艺复兴可以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什么?新航路的开辟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需求?通过有意渗透,学生便会慢慢将近代史中的事件和资本主义进行联系思考,这时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单元复习的时候用较专业的术语帮他们归纳总结即可。
(二)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即以国家为单位,构建国别史框架(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国别史的学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相对简单易懂。因此先学国家历史,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此国历史的整体理解,又有利于减轻基础较弱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信心。
下面以英国的发展为例。
第一步,学生整理近代史中跟英国有关的事件。这一步我们要求学生把中国历史中他知道的相关事件写出来。(学生很快总结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
第二步,设问:英国资本主义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或者有利环境?(政府支持、先进技术、市场、原料、资金。)
第三步,将第一和第二步进行对应连线。(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支持;工业革命——先进技术;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市场、原料、资金。)
第四步,利用大括号形式整理归纳,严格规范学生的用语和书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当学生逐步掌握了各国基本史实后,我们就可以把英国、美国等词语换成“世界”让学生去套用总结了。
三、借助翔实的历史文字、数据资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资料的应用,不仅在于它是否翔实,更在于它是否适用这节课,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如讲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时,最初我采用直接讲述法:一战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老旧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然后解释。结果,学生却更困惑。后来,调整后我只给了两则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说。材料如下:
材料:1914年,英国殖民地3350万平方千米;俄国约为1740万平方千米;法国为1060万平方千米;而19世纪80年代以前德国没有殖民地,到1914年前后,他的殖民地仅为英国的八分之一。
设问:20世纪初,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德国要怎么办?
准备工作就绪,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国家,他本人就是这个国家首脑,然后结合国际形势为本国寻找出路。随着学生逐渐感兴趣,他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最终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德国想要发展更快的话,肯定要对外扩张掠夺,肯定会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冲突。这时我再进行总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及时练习,训练读题技巧。
练习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讲不练是不能巩固知识的,但是练习题也不能随便处理,见题就用,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慎重选题,材料要新颖,因为是初三,从中考的要求入手更好(最好能是中考原题)。适当的练习不仅能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再一次学着理解资料,获取知识,真正达到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传统的“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之外,还有诸如探究式教学模式、概念获得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等等。本文中我与众多学科的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大量教学资料的研究,得出了历史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分别是巴特勒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现象分析教学模式和发现式教学模式。可以说,这几种教学模式都可以与互联网工具和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互联网与科学的教学模式的配合下,积极接受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我将对以下四个教学模式如何与互联网结合进行详细论述。
一、巴特勒模式:设置历史情境
巴特勒教学模式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提出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七个教学程序组成,分别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知识、检测评价、巩固练习、知识拓展等部分。可以说,巴特勒教学模式就是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过程,也是在互联网时代非常容易与互联网工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巴特勒教学模式当中的教学重点,并将教学重点与互联网工具结合,使学生在知识相互联系和联想过程中,建立知识框架,并系统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课时,我选用巴特勒教学模式与互联网设备相结合,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授课过程。首先,我结合从互联网上找到的各种学术思想,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学者的画像与其经典学说,放映在多媒体设备上。接着,我请同学们结合已经掌握的文学和历史知识,分辨一下这些学者都是谁。然后,我为同学们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古代学者,并结合自己经典的学术理论,进行知识梳理和辩论。我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让学生在梳理知识和学术辩论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知识。再次,我请同学们结合课堂上的知识来进行课后问题的回答和检测,自查学习效果。最后,我又在多媒体设备上放映了我制作的学术表格,其中包括学者姓名、著名学术理论、理论区分、历史评价等几个方面,帮助学生进行了历史知识的有效延伸。至此,巴特勒教学模式的应用就算完美完成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帮助下,积极跟随我的教学步骤,认真听取知识,并结合互联网知识完成了知识的整合与记忆,同时,还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实现了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教师把巴特勒教学模式与互联网工具相结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知识填充课堂,并将历史课本当中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课堂展现,同时,互联网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实施实现巴特勒教学模式,并深化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知识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施行这种体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现代教学模式与科技的帮助下,完成古代历史知识的学习与记忆。
二、合作学习模式:探究历史真相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需要通过小组探究来学习课堂知识。当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就需要教师筛选互联网当中的资料,然后让学生观察互联网当中的影音资料后,抛掷问题给学生,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问题进行讨论。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综合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观看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片段,同学们沉浸在视频的观看过程中。通过纪录片的观看,同学们对于我国的丝绸之路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接着,我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讨论:“我国丝绸之路的重要特征与意义是什么?”同学们结合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根据在视频、课本中了解到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问题的解答,并将小组当中同学们的发言与重要意见进行了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与互联网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探究历史真相,使自己所观、所想无限接近古代文明的创造过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互联网相结合,可以让学生首先通过互联网知识来进行课本的认知和理解,然后再结合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完成知识的深入学习与问题的详细解答。可以说,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始终主动探究历史史实,并顺利完成历史知识的课堂学习过程。
三、现象分析模式:类比历史史实
现象分析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利用已经掌握的历史分析能力与知识,针对一个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事件展现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助手就是互联网影音设备,当教师将互联网资源与之相结合,学生就可以通过直观的影像资料观察,深化现象的分析和综合评定。例如,在学习《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课时,我首先为同学们展示了我通过互联网找到的二十世纪初期,我国教育事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的代表事件和人物,并将相关图片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虽然彼时我国社会处于变革时期,但是教育及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却没有停止。接着,我请同学们结合已经掌握或了解过的历史史实,思考我国历史上都有哪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同学们经过思考,表示我国历史上有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大一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繁荣时期、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和近代的新文化运动等。最后,同学们还通过现象,分析出了我国文化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现象分析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探究过程中,掌握分析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同时,现象分析结合互联网多媒体资源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并帮助学生在理解史实的基础上掌握历史知识。
四、发现式模式:了解历史背景
发现式教学模式在历史课程当中的实践,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内容的播放,吸引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并借此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发现问题、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历史学习步骤,完成历史背景的了解和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课时,我为同学们放映了互联网当中找到的影视片段,片中展现的就是杜甫《垂老别》描绘的场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同学们通过影视片段感受到了安史之乱带给唐朝社会的巨大打击。接着,我请同学们去探究和发现唐朝衰亡的根本原因。通过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和互联网资源的使用,同学们学会了从历史背景入手,逐步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可见,发现式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背景,并在了解背景后,完成历史问题的解答和掌握历史知识。互联网时代带给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只有将教学模式与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专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积极创设自己的学习框架,进而掌握知识。相信经过各科教师的教学开展和实践,教学模式与互联网资源的结合将会变得越来越紧密,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不断提高。
提升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一)教师增强知识把控能力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特点是知识点与内容简洁明了。教材内容的简洁难以避免存在着背景知识单薄和历史事件关系不够紧密的不足,需要教师帮助完成。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必须比历史课本的内容更深刻,例如《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这一课知识含量大、考点多。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上所写的内容虽然涵盖了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要点,对于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联系等内容却未有详述,如果学生不明白这些内容,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成两个孤立的事件。我们尝试把二者关系的讲解加入到授课内容中,学生理解程度明显提高。这需要教师既通晓两大历史事件的详细经过,又能在初中生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深入浅出。
(二)活跃课堂氛围是有效途径
要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活跃课堂氛围是关键。传统教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广大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毕竟是有限的,除了对历史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因教师和课堂氛围而存在的。
历史学科是严肃的,但是历史教学可以是轻松幽默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新文化运动》是学生公认最枯燥的一课。我们在教学中试着引入当时北京大学的一些师生辩论的内容,并进行绘声绘色的模仿与还原,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了过来。当然,课堂效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让学生更真切和主动的去理解,通过课堂最后的知识点总结和引导性概括实现画龙点睛。
我们都知道历史教学是很强调实践的一门教学课程,但是近些年来,更加深入的理论基础是它的主要趋势。那是因为传统历史教学当中,由于历史还并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门标准化课程,所以历史的教学更多的是集中在标准教育这种模式的边缘。所以加强了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将经验转化为文字,将语言转化为书本,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来说是更有益处的。除此之外,我们所说的强化了理论基础并不简单只文字和基本功的强化,还指的是由于历史成为一门学校标准化课程,在历史教学当中也应更多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结。这种联结体现在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上,针对教学主体所采取的相应方式上等等。
毕竟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综合素质等等,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的历史学家,所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是教学辅之以实际操作才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保持应试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是关键
历史是中考科目,应试性是初中历史的一大特点,也是很多中学在教学安排上最在意的方面。这也造成了历史教学为提高分数“死记硬背”的误区。从学科的角度以及自身教学经历总结来看,初中历史教学的应试性与知识性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相统一,统一后的二者会更好的推动应试效果。之所以特别提到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性,因为升入高中继续学习是大多数初中生毕业后的选择。因此,保证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性有利于于他们未来的历史学习。历史学本就是真实的、有联系的事件,即使是针对初中生理解能力而进行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不能脱离这一学科精髓的。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对初中生来说,历史教学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初中生处于一个思维能力形成的阶段,具体来说就是还无法把抽象的思维用具象的模式在脑海中形成概念,也就无法更好地去理解。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有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声音、照片、录像等等,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放映,这对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中生的心理世界非常简单,对事情的判断也是非黑即白,但是历史学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如何让初中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克服理解的难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关系到历史教学的效果。
例如,近些年来比较风靡的网络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把历史事件变成可爱的卡通故事,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卡通故事可以更好地吸引其兴趣,再配合上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习兴趣就可以转化为学习效果。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具有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等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和便利。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得以不断增强,网络管理的不断完善,互联网技术配合上多媒体技术一定会给中学历史教学不断增添全新的血液和动力。
(五)课后作业的科学布置
中学历史教学主要包含课上教学和课下学习两部分。作业的布置是课上和课下的重要衔接,对于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效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初中历史作业的布置停留在简单的“题海战术”,这实际上是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一种扩展。完成这样的作业,不但无法实现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巩固,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与教学的初衷南辕北辙。所以应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对中学生的教育要顺应青春期少年的性格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首先,作业的安排要有层次性。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言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作业的布置应当有所侧重、有所区分,不该“整齐划一”。
根据学生各自的优缺点,分别从不同的切入点为其布置作业,最后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锻炼。其次,作业的安排要有趣味性。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中学历史作业的布置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敢于挑战和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呆板、僵化的部分,摒弃“填鸭式”和“题海战术”。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要把课后作业变成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一种延伸,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们下课之后有事情做而已,让学生意识到作业的完成是有用的,更是有趣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作业安排,培养发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意识,进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是在遵从初中教育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精髓的前提下发展的,但是受限于课时少、师生态度不端正等很多现实性因素,如果一味地墨守陈规,教学效果难有起色。我们在丰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氛围,用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历史知识讲授的把控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课堂效果、学习积极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保证初中历史的应试性需求,可行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