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名师教案
初三历史名师教案范文
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初三历史名师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三历史名师教案1
古代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初三历史名师教案2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初三历史名师教案3
古代埃及【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展示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3.教师提问:
(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罗河是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
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3.资料链接: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剥去外皮,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竖编织或叠放。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张薄纸。融为一体的薄片儿在经过晒干、打磨等工艺处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就诞生了。
4.教师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2.教师提问:埃及有句古谚语:人类畏惧时间,而时间畏惧金字塔。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想:(1)用一个巨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认为,第(2)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而推测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也有些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目标导学三:法老的统治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法老的图片
2.教师提问: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法老作为全国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
3.思维延伸: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三、课堂总结
金字塔外形雄伟壮观,内有许多甬道和墓室相通,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国王的尸体经防腐处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文明成就:太阳历、数学、象形文字、解剖学、金字塔等
4.法老统治
初三历史名师教案4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
生: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德国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
(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5.问题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生看书回答,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6.教师过渡:在罗马共和国中,谁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罗马的共和制度
1.图片展示:《罗马的元老院》
2.教师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提示:执政官、元老院;共和制法律;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等即可。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提示: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4.教师补充:指十二铜表法(LawoftheTwelveTables),公元前452—451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但他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利益服务,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的《十二铜表法》
【实质】
“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5.教师提问:罗马实行共和制,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在罗马共和国里,奴隶数量多,使用广,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但是处境悲惨,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在罗马城,每天有2000多奴隶成交,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的奴隶交易中心。
6.教师讲述:如此多的奴隶,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终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揭示出罗马共和国衰亡的根本原因)
7.教师过渡: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在公元前45年,恺撒以“祖国之父”的名义实行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帝制)
目标导学二:罗马帝国
1.建立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
恺撒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继恺撒之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公元前27年,他开始实行元首制。
2.帝国建立
什么是元首制呢?元首制的实质是什么?(君主制)
你认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着什么?(罗马共和国由共和国变成了帝国)
3.版图扩张与帝国前期的繁荣
罗马帝国建立后,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中国的汉帝国也日渐强盛。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而且同印度、北欧也有贸易往来。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繁荣情况。
这一时期的罗马帝国社会安定,交通安全、税收增加,是罗马的经济繁荣起来,这在历是罗马的“黄金时代”,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内容,说说中国对古代罗马的称呼和两国的交往。
4.教师过渡:繁盛的罗马帝国,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享乐成风。最终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目标导学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教师讲述:公元3世纪,罗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农业衰落,隶农起义,日耳曼人也开始入侵,终于导致罗马帝国走向衰落。4世纪末,帝国最终一分为二。
2.教师提问:庞大的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呢?
提示: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
3.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西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有人说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为什么?(提供资料,日尔曼人实行的氏族制度)
日耳曼人为了站稳脚跟,不能实施落后的氏族制度,也不能继续实施落后的奴隶制度,只能选择先进的封建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被迫实施中原的封建制度加以比较说明)
4.问题思考:日耳曼人统治下的西欧出现了新的阶级——大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有关内容,说说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并对比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间的早晚,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提示:中国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战国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早近一千年。
5.拓展延伸:古罗马经历了哪两个重要阶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了共和制,罗马的共和制和希腊的共和制是一样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
提示: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相同点:①都实行共和制;②奴隶都没有任何权利;不同点:雅典所有公民都能担任各级官职,能参政议政,而罗马的实权在元老院手里,雅典的公民比罗马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欧洲的文明源头之一——古代罗马。古罗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传统,“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恩格斯的论证了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间密切的关系。
板书设计
1.罗马的兴起、征服与与扩张
2.罗马共和国衰落、《十二铜表法》
3.罗马帝国的建立、繁荣与衰亡
初三历史名师教案5
【课标要求】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2.《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学习目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权利法案》
2.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学习重点】
《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
【学习过程】
本课的学习内容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部分为《权利法案》颁布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本原因:
(2)领导阶级
(3)导火线:人民起义
(4)开始的时间:领导人:
(5)开始标志:
(6)年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7)年宫廷政变,另立新国王。
(8)作用:
2.阅读材科,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
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
材料二2010年5月1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为首相,
并授权他组建新一届政府。……伊丽莎白二世虽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却不掌握国家的权力,是统而不治的君主。
(1)根据材料一,说出实行这种“民主政治”的古代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所反映的是英国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怎样在英国确立起来的?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
二、《权利法案》颁布
1.认真阅读教材说出《权利法案》的目的、时间、基本内容、作用
2.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康熙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1)联系你所知道的中外历史知识,请你对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作一简单对比。
(2)迄今为止,除英国外,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不同程度地实行君主立宪制,请你通过查询,列举出其中的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