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
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5篇
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1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展示一:《三教图》(清·丁云鹏)
教师: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稍停)。现在是抢答时间
1.你们认为该图图中的三教是什么宗教,三个人又分别是谁?
2.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三教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
学生抢答。
教师:我们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两组各加10分。那么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情况下,理学在儒道佛三教之间在相互吸纳滲透和儒家学者的探索思考中就应运而生了。那么什么是儒学呢?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又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学生抢答并根据教材内容复述。
教师:回答正确,ⅹ组加10分。我们大致都了解了理学体系,现在我们深入了解理学大家的主要思想。首先我们结合课本了解程朱理学,并归纳二程和朱熹主要观点。
学生自读,并在课本上画出观点。
展示二:多媒体展示三位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①“理”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认识论)
③“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教师: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理”呢?
学生寻找资料,积极讨论,并积极回答:一组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二组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
四组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
教师:大家说的都正确而都不全面。理学就是三位同学观点的综合,即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来。那么理学相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来说哪些是继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时期的发展呢?
各组举手示意,寻找第一个举手的组回答:五组理学继承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论述了理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的准则。
教师:完全正确,加十分。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呢?我们先看一段材料
展示三: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探究:什么叫格物致知?从学习程朱的思想,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理吗,为什么?
学生激烈讨论,几分钟后得出结论,几个组尝试回答。焦点主要集中在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
教师:同学们前面问题回答较好,对于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同学们回答有点问题,现在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所谓格物,指接触外在事物;致知,指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由此可见他们的学说还是在理学的指导下,对事物进行探究,而他们的思想也是服务于理学的内核—三纲五常的,以来规范人们的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其中,有段资料说,有人曾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否再嫁?”程颐断然回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此看出他对人性的压抑可见一斑。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正因为如此,南宋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统治。
探究:请大家分析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①宋代加强-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促使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2)经济因素: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为理学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3)文化因素:理学的兴起与宋代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①科技文化的进步显著: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②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探究成为时尚。
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2、通过教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经过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总历程,理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3、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尽管其间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是,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逆转。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说人类社会从14、15世纪开始了向近代化迈进,那么17、18世纪的人类社会则是向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其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世界历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它有力地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改革,推动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行,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早期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均创造了条件。由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教法建议
1、让学生阅读前言,归纳17-18世纪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用图示(教学过程中的图1)的方法简要介绍本单元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处的地位。
2、如果时间允许,还可用“树状”结构简介历英国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况。
3、在教师讲述的同时,启发学生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政治、宗教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概括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内涵。
4、“为什么英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打着“宗教”旗号?”“为什么革命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呈现了多次反复?”“为什么革命的结果,建立以新贵族为主的资产阶级专政?”利用上述问题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的特征。
5、利用课件或图示的方式围绕“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分阶段讲清革命的基本进程。并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明显尖锐起来,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农业发展到相当水平之时,冲破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即为日后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保证。另外,在它的影响下,欧美的一些国家或通过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或通过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难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英国清教运动的不断发展,其抨击英国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最终向英国的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发起了进攻。
教学设计示例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重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扩张时代的时间及含义;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及主要航线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地域和主要特点;殖民统治的结果;扩张时代的开始对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途径
(1)通过对开辟新航路动机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实质。
(2)通过学习价格革命、殖民掠夺等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建立在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欧洲航海家艰苦卓绝的航海历程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的了解,发展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
(2)通过有关早期殖民活动和相关材料的学习、阅读,使学生认识殖民主义的残暴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独立、自由,痛恨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情感。
(3)通过学习中国的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事件,它有利于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西方殖民活动的进行使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得以顺利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殖民扩张给亚非人民以及美洲土著居民带来了灾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以外历史资料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地探索和认识历史事件原因的初步能力。
(3)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一系列社会经济后果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以及唯利是图、残酷掠夺殖民地人民的两重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后果。本节课主要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进行。
重点的突破方案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突破: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四段内容和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自己是当时欧洲的航海家,是否能够进行长途的航海旅行,为什么?西欧人为什么在15世纪末非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根本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推动他们完成这一壮举的。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头?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关于“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后果”这一问题的突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思考新航路开辟后可能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难点分析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学生在难理解“资本原始积累”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的突破方案
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两个概念对比解释。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和所提供的有关材料,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请学生介绍与四位航海家及其航海经历有关的轶事。
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5
高二历史《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复习教案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二)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概念:
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2)创办: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备课资料】“出口特区”的由来
我国的特区最初称为“出口特区”。出口特区,即在一定的区域内实行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政策和管理体制,以求找到一条打破陷入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尽快把经济搞上去的新路。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谈了广东开放搞活的设想,提出广东省委希望中央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些地方实行单独管理,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资场所,按照国际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初步定名为“贸易合作区”。邓小平听取汇报后非常兴奋,提出了“办一个特区”的意见:“还是叫特区好,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同年5月5日,广东省委具体提出《关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出口特区的初步设想(初稿)》。这不仅是第一份关于兴办特区的设想方案,同时也是“特区”一词第一次在正式的文件中出现。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1979)50号文件,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要求两省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决定先在深圳、珠海创办“出口特区”。
1980年3月24日至30日,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谷牧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讨论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两省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指示。会议肯定了两省省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贯彻对外开放方针、试办出口特区等工作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采纳与会者的建议,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根据两省的有利条件,中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设立特区的议案,并批准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这个至今仍让人激动的名称被书写在共和国光辉的历,8月26日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特区的成立纪念日。
②1980年,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③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备课资料】海南建省设特区的20年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从一个发展滞后的边陲岛屿到初步繁荣昌盛的经济特区的转变,取得改革开放发展20项在岛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率先”:
1.1988年开始,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88年,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
3.1991年,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
4.1991年,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
5.1992年,率先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6.较早设立经济开发区和保税港区。1992年3月,率先设立由外资成片开发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国家赋予洋浦经济开发区惠的政策。2007年9月,洋浦保税港区获准设立,成为全国第4个保税港区。目前,洋浦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正在崛起的临海工业基地。
7.1993年,率先实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取消岛内公路上所有收费关卡,将公路养路费、道路通行费和运输管理费等合并为“燃油附加费”。
8.1993年,率先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将申办企业法人由审批登记制改为直接核准登记制,取消企业主管部门和部门。
9.1999年2月,率先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2000年,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的33.4%。
10.率先设立亚洲的对话平台――博鳌亚洲论坛。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成立大会,选定琼海市博鳌镇为永久性会址。
11.2000年,率先实行落地签证政策。对美国、日本、俄罗斯等21个国家持普通护照、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在海南停留时间不超过15天,实行免办签证入境。
12.2003年,率先实行航权开放试验。开放第三、四、五种航空运输业务权,海南成为全国最开放的天空。
13.2004年,率先取消了农业特产税,2005年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提前进入“无税时代”。
14.2005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15.2007年,率先提出请国家批准把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人管事管资产相脱节、改革发展稳定责任主体不统一的问题。海南农垦拥有全省四分之一土地、八分之一人口。国务院支持这项改革,已经原则同意将海南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
16.从2005年开始,海南用两年多时间率先统一了全省城乡教师工资标准,使贫困地区包括教师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水平提高70%以上。
17.2006年开始,海南率先对边远贫困地区和核心生态保护区初中以下学生实施“教育移民”扶贫工程,让他们到县城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今年计划投入1.5亿元,将8个市县边远贫困村庄的9000多名中小学生搬迁到县城免费就学。
18.2007年,海南率先提出以更加开放的措施,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
19.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将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争取用10到15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以建设洋浦保税港区为起点,逐步在海南省建成自由贸易区的新目标。
【合作探究2】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
①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②继深圳特区后,我国又先后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
③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参考答案:①邓小平倡议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施,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②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 二是历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合作探究3】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比较问答题,明确比较的内容是中国历出现的良种“特区”,把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与现在的经济特区相比较,题目已经给出了比较点,只要能够对战比较点进行对应的概括和总结即可。
参考答案:(1)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陕甘宁边区是由共产党管理的地区。
(2)地理位置:都是中国内部实行特殊政策的局部地区。但陕甘宁在内陆不发达地区,面积大,人口少,而深圳等在沿海发达地区,面积小,人口多。
性质: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地区。但陕甘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特区,而深圳等是社会主义中国内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深圳仍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开放走在前列)。
作用:都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但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而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3)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合作探究4】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影响:
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②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
参考课文P59所提供的数据。 可见,在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五个经济特区非常突出,在全国居于前列,成为全国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③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备课资料】“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外汇供应严重短缺以及市场经营经验缺乏等问题的情况下,我国政府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5个城市,颁布有关利用外资等法律法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外经贸政策,我国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果。在日本经济、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奇迹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战略转移,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强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的改革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一些知名外企纷纷把中国作为投资地,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外向型经济”战略,在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资外贸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外资带动外贸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大增加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8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22.7%,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70%。外资带动外贸发展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排位在世界第26位,2006年位居第三。
【合作探究5】显示1980年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和1988年设立的海南经济特区的开放前后的图片。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 050项,外商企业13 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时间:1984年
②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③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合作探究6】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
①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参考答案:①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时间:1985~1992年
②区域: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备课资料】王佑贵谈《春天的故事》歌曲的创作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那么这首歌当时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
他的曲作者王佑贵是这样说的:“这首曲子是我1994年在深圳创作的.这是有感而发的曲子.经过‘-’,我们这代人都快绝望了;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希望,这希望是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带来的.没有小平同志,我们不可能有今天.邓小平数次来南方视察都是在春天,词作者叶旭全等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歌词写得很直白,我开始觉得不像词,后来觉得这风格就像小平同志一样平易近人,就接受了.谱曲时我下了一番功夫,但总觉得哪里不对.那天当我睡到凌晨3点多钟的时候,我突然想起电影,电视表现大人物的场面,都有个鸣锣开道的氛围,何况是一个那么伟大的人物出来 我赶快跑到楼下去把钢琴打开,加上了“春天的故事”虚词段.而且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这看起来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不是往往什么都是.后来果然一唱就响了。”
【合作探究7】阅读P59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④意义:
a.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b.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特点:
a.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b.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合作探究8】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
①在管理体制上,前者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后者则是在所在市面上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具体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
②在经济结构上,前者是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依托所在城市面上,必要时,也可在区内设立外贸,金融,商业,仓储,运输,生活设施,但这主要是为本区域生产,经营,生活提供服务.
③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前者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的,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者,只有生产,科技型企业才能享受这一待遇.
④在减免关税上,前者在管理线内进口的生活消费品和市场物资多数是免征或减征关税;后者则一律照章征收关税.此外,后者在人口构成上,以国内人员,原有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人口为主体,境外人员很少.
⑤在地理特征上,后者既是相对独立,有明显地理界限的用地,又是所在城市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一般的“建成区”. 从1988年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哈尔滨,大连,皇岛,烟台,威海,上海闵行,福州,福清,东山,惠州,重庆等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27个,中部10个,西部12个).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历,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目的:
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合作探究9】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
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浦东创下了哪些“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浦东是指上海黄浦以东地区,南临杭州湾,东北抵长江口,西靠黄浦江,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浦东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极有经济开发潜力的地区。1984年,上海市政府制订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首次提出开发浦东的问题。1988年5月,上海市政府召开“开发浦东新区国际研讨会”。1990年2月26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开发浦东的指示》。
开发浦东规划指定的控制范围,即浦东新区范围,面积约350平方公里。该地区已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三资”企业,且交通方便。按初步设想,浦东开发建设分3步实施。
开发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交通,为吸引外资创造条件;
重点开发阶段: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的浦东新区大格局;
全面建设时期:在浦东建设5个各具特色的综合区,辟建保税区、外商投资区和出口加工区。
今年是上海母亲河黄浦江东岸的浦东新区迎来开发开放十八周年。在浦东开发十七年间,始终保持经济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五的高速发展态势,并拉动上海连续实现了年均百分之十一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已有来自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浦东新区投资了近一万五千个项目,累计合同外资三百五十七亿美元,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已有二百三十多家在浦东投资了三百多个项目,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八十三家。新区将朝着“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的方向继续迈进。
【合作探究10】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
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 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合作探究11】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初步形成:
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课堂探究:1、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被迫开放的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今天我们又主动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这两次融入世界市场?
2、江泽民曾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再加上巨大的潜在市场,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愿望最终变成现实。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并且要奋力地去游,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击风浪的本事。”思考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应当加强哪些方面的素质来应对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后记
应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如比较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现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同时总结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课文中关于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巨大差异等,非常有限,也相对抽象,可利用课余时间,到本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新区或邻近城市的对外开放区域去实地参观,增强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整合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组织学生讨论:
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2.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
答案提示:
1.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回顾国家二十多年来实行对外开放的历程,我们看到: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参考答案: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学习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答案要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查阅、搜集有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的数据资料和图片,并将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制成图表或柱状图,为图片配写说明,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开放前后北京的经济及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A、大量引进外资企业 B、设置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福建被确定设置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是:
A、靠近港澳,华侨众多 B、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大
C、历是最早开放的地区 D、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3、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
A、安徽、四川、广东、福建 B、四川、广东、浦东、安徽
C、广东、安徽、江苏、浙江 D、四川、浙江、福建、浦东
4、 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5、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的主要目的是:
A、抢先实现改革开放 B、为内地经济建设服务
C、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D、慢慢过渡为经济特区
6、《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在 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4个经济特区,其中有3个都是在:
A、福建省 B、海南省 C、广东省 D、浙江省
7、 1984年我国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中,江苏省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8、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其目的是:
A、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B、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重塑上海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
D、学习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验
9、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掀起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高潮。以下关于此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B、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C、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进入到成与败的关键时期
D、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10、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海南 B、深圳 C、上海浦东 D、环渤海地区
11、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的特点是:
A、从经济特区开始,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形成了全国性的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体系
C、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
D、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12、江泽民同志曾形象地说:“‘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其含义是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下列各项属于“走出去” 的是:①扩大境外投资规模 ②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 ③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 ④拓展国际贸易 ⑤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3、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我国实行:
A、“请进来”战略 B、“走出去”战略
C、进一步对外开放战略 D、“一体”战略
二、非选择题: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
材料二: 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2分)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
②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主要指哪一地区? (2分)这一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分)
③为了“帮助内地发展”,在世纪之交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 (2分)
14、(12分) ①布局特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2分)
原因:原来的布局不合理,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3分,答出一点得2分)
②地区:沿海地区(2分)
条件:政策优惠,有利于引进外资;有较好的经济,文化基础,交通便利;便于对外经济交流。(3分)
③重大措施: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2分)
15、我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对外贸易的兴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法国学者克 谢赫耐在《南宋社会生活》中写道“一支庞大的沿海船队维持东南沿海商埠与远达广东之间的交通;海上的大帆船则每年趁着季风往来于中国和南洋群岛、印度、非洲东岸和中东一带;陆上贸易在南北往还要道与长江交汇点上发达了起来,其交易数额之庞大,远远超过当时欧洲主要商业中心的交易量。”
(1)根据材料概括南宋海外贸易发达的突出表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兴盛的社会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1864~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这一格局有何特点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表现:航海技术高超;外贸活动范围广;交易数额大。
原因: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南宋与海外的陆路联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政府实行重视海外贸易的政策;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进出口数额呈增长的势头。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开放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等地的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外国强迫清政府把通商口岸开到内地;自然经济解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方面入超增长。
原因: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华攫取大量特权;列强凭借经济实力,操纵市场。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体系。
特点: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6、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历程: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又作出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从1992年开始,在内地设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江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各地出现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形式灵活多样。
影响:①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我国实行“引进来”战略,兴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解决了我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体制完善。同时,我国又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②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WTO,一方面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