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
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5篇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1
《明朝的统治》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凤阳花鼓”和“朱元璋画像”,设问: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落实课标]部分:
(1)采用课件出示明确课标要求,确定所学内容,据此浏览本课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小组之内通对答案,教师据学生问题鼓励别组学生进行释疑并评价。
(2)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设问: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多媒体出示“明朝建立基本情况”学生阅读,依据教材内容回答。教师引导: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明太祖将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将学生按(中央、地方、军事、特务)分组并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学生讨论后一一出示相应内容,最后用自制课件“行政机构改革示意图”进行归纳,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讲述“锦衣卫”部分内容时,采用小故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八股取士”是本课的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教师出示问题:(明朝科举考试内容、解释题目、答题格式),学生通过图示加深印象。组织学生讨论:“八股取士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八股取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关于“明朝经济的发展”,课件展示有关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明朝青花瓷器等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尝试回忆后,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给学生明晰的知识结构体系。
六、板书设计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结构式板书;既归纳了本课知识要点,也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课历史的基本线索,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2
《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
(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明朝
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4)、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明朝:1644年,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问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设计意图:培养同类知识的比较能力)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找出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是谁?是谁于何时改国号为清?清兵如何入关?
(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在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还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
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王闯”指的是谁?
2、材料中说“近来贫汉难存活”,为什么会这样说?
3、“闯王”为什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喜和拥护?
4、“闯王”曾经在1643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建立政权的地点和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5、“闯王”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灭亡了明王朝,这一事件发生于何时?
6、“闯王”起义军最后的结局如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局面及影响,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原因、、过程、结果等;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了明朝的统治。(设计意图:梳理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3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技能训练: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学难点:
1、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自隋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分裂状态,至唐灭亡,期间虽也发生过一些战争,但总的来看,国家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下。从开皇之治,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中外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医学还是在诗歌、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和伟大的创造。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一下隋唐文化在科技方面的表现。
我国有一座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石拱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设计并主持建造这座桥的是隋朝的一名普通工匠。想一想,他是谁呢?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板书)
1.赵州桥
(1)隋唐建筑艺术的特点?
(2)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有什么地位?
2.唐都长安
大明宫含元殿是唐朝皇帝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是石头书的拓印技术和印章技术相结合而发明的。我国四大发明是什么?
2.现存最早雕板印刷品《金刚经》
3.隋唐医学的发展
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广泛运用才使得大量的唐诗能够保留下来,唐诗内容丰富,我们今天也才能读到的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百万首诗歌。下面我们学习辉煌的唐诗艺术。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1.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
我国自古至今都有诗歌,为什么说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呢?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2.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总结:
“诗仙”:李白:盛唐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诗圣”:杜甫 盛唐到衰 气魄行浑,沉郁悲怅
白居易 中唐 通俗易懂
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4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等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对所在社区学校同少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情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重温课本84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学生回答: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出现了一些设备先进的中小学校。”
多媒体显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邓小平的照片)”
师:这个题词不仅是对景山学校的,更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针。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真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历史回顾。
多媒体显示:历史回顾
师: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多媒体显示: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师:“在政治课中大家多次接触到《义务教育法》,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小女孩:我们上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小男孩:不对,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师:“尽管我们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了青少年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少数地区的孩子还不能享受到这种权利和义务。”
随后教师问题:总有一些孩子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纷纷阐发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生:“应该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搞上去,我们就能很好的发展教育。教育搞好了,人才就多了,科技就进步了,经济也就发展了。”
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生: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到发展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提得很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多媒体播放短片“科教兴国”(视频:科教兴国)。
师:“‘科教兴国’战略中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发展教育事业的呢?”
①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②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面对我国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作为与‘科教兴国’战略同步成长的你们更应该放眼看世界!”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一下。
生:“日本大力发展教育,长期坚持智力高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有技术的优秀工人和科技人才。”
生:“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中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战后经济颓废。然而仅仅一、二十年时间,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飞跃令人咋舌,两国分别成为60年代初和60年代末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尤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除了一定的民主改革、加强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依靠美国扶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高度重视教育。”
生:“发展中国家新加坡也是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保证了科技和生产对人才的需要,也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大军,70年代新加坡经济年增长率不仅超过西方,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师:“这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和后天的生产力,所以高瞻远瞩的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科技的进步”。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自然能够“水到渠成”了。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师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资料的汇总,思考、讨论并作答。
①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展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网址、图片、文字资料等)
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863” 计划项目和国家发明奖。鼓励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说出具体事例)
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这都是我们新时期教育取得成就的有力保障。那么,我们青少年又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呢?你能否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设想?譬如,你将为自己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哪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
生:“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我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生:“想要考重点高中,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理科我很喜欢,我想搞科研工作,希望拿到‘诺贝尔’奖,为国家作贡献。”
生:“初中毕业后,我打算去读艺术高中,以后考艺术学院,做一名演员,能走向国际。”
生:“我不想读高中,我希望直接去读技术学校,早点工作,边工作边深造,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
生:“我们读初中毕业是最低的标准了,多数人都还是希望能继续深造,现在读大学是我们的起码要求了,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是不断地扩招,所以,我们为了自己也得好好学习,要不然,怎么在以后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啊?”
教师总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大家有责任、有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课后思考和探讨
对于我国目前尚存在8507万的成人文盲,请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
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生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方案。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四个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 过去男女谈婚论嫁,常以“四大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课件展示新旧“四大件”图片)。“四大件”的演变,足以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衣食住行的变迁
(一)服饰看变迁
1.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2.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服饰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 这一时期人们的衣着不仅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3.“-”时,青少年喜欢穿绿色的军装。
4.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日益丰富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
1.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 “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城镇居民吃粮油要凭票供应,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 等获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师过渡:人们常说,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 人均居住面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
提问:你在家里有独立的房间吗?请说说你家现在的居住条件怎样?
2.配套设施、房屋装修: 改革开放前随处可见破旧木板房,改革开放后逐步被外表装饰漂亮的楼房所取代。城镇居民住上了高楼大厦,而且装饰讲究,宽敞明亮,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人吃惊。
(四)四通八达的交通
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罕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的发展,随之带来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
教师过渡: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状况,我们再来看一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
就业和社会保障
提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问2:铁饭碗要不要打破 ?为什么?
提问3: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课后习题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
A人口多,耕地少
B 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 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 经济发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时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 )
A 服装争奇斗艳
B 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C 穿解放装,千篇一律
D 西服革履,风度翩翩
3、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
“铁饭碗”的是( )
A 持证上岗
B 毕业分配
C 就业培训
D 公开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