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作业试题
高一历史作业试题【三篇】
学习,其实就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历史作业试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一作业本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书》载:“又制: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材料主要表明汉代()
A.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B.按人口比例推荐人才
C.选拔官员重视其品行
D.官员直接由推荐产生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等信息说明这是选官制度,且材料中主要按照人口比例进行推举,所以本题选B项。材料中虽然提到郡国,但材料主旨是按照郡国人口推荐人才,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都属于察举制的内容,和材料意思不相符,排除。
2.罗马法规定:“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
B.罗马法强调法官至上
C.罗马法重视辩护制度
D.罗马法规定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答案:B
解析:罗马法强调法律至上,而不是法官至上,B项不符合史实。而A、C、D三项都在史料中有所体现。故选B项。
3.太平天国建国后,在外交方面“视天下为一家,以同拜上帝为兄弟;实行通商自由,允许外商自由出入贸易,严禁贩卖鸦片;拒绝承认和接受不平等条约;外国应向太平天国纳贡,天王是各国之主”。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A.正确认识到西方侵略者的本质
B.主张世界各国一律平等
C.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确立了成熟的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视天下为一家”的设想是美好的,但反过来说明了其对西方列强的本质并没有看清,排除A项。B项错在“世界各国一律平等”的表述上,与题干中“天王是各国之主”的意思不符。“外国应向太平天国纳贡”,这仍然是一种典型的朝贡式外交,说明其政策还不够成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拒绝承认和接受不平等条约”,说明太平天国政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
4.“五四,五四!爱国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雄鸡一唱天下白,同声击贼贼胆悸!为民众争正义,军拚刀枪都不惧,精神冠古今!扫荡千古群魔毒。”这首歌主要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爱国和牺牲精神
B.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C.民主和科学精神
D.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
答案:A
解析:“为民众争正义,军拚刀枪都不惧,精神冠古今!扫荡千古群魔毒”体现了“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
5.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下列最能反映陈天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陈天华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他的这段话反映了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即主权在民的思想。辛亥革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故选B项。
6.俾斯麦在演讲时说:“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德意志南部各邦——巴伐利亚、符登堡和巴登——愿意浸沉于自由主义之中,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没有人愿把普鲁士应充当的角色派给他们,要解决它只有用铁和血。”俾斯麦提出这一解决方法的客观背景是()
A.俾斯麦是普鲁士贵族
B.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C.普鲁士力量的强大
D.德意志军国主义传统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核心政策是铁血政策。资产阶级性质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领导的,而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这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较弱,资产阶级弱小。故选B项。
7.马克思在称赞巴黎公社的时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C.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权力机关。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材料正反映公社“勤务员”受到公众监督,“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受到制约,具有民主作风,本题选B。
8.__给中央的一封信中说:“红军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它是半殖民地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这()
A.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理论成果
B.是对“工农武装割据”实践的认识
C.阐明了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影响
D.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红军和红色区域”这一信息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期间__在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的史实。A、C、D三项的时间与题干反映的时间不符合。故本题选B项。
9.有学者认为,这场革命“是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运动的高峰与总结,它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暴力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正确性,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次城市起义”。对材料中的“这场革命”表述正确的是()
A.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B.是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一次尝试
C.__了沙皇__统治
D.革命后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19世纪初期以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暴力学说”“特定条件下的一次城市起义”说明“这场革命”是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一次尝试,故选B项;巴黎公社革命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故A项错误;C项是指__二月革命,D项是指__十月革命,均不符合题意。
10.“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下列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答案:D
解析:“一国两制”首先针对的是台湾问题的解决,故A项错误。目前,没有相关现象证明国际社会一致认可这一方针,只能说它受到关注,故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相符。“一国两制”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受到国际的注意,故选D项。
11.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材料表明()
A.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
D.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能力。材料论述的是中美关系的发展,没有涉及A内容的表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正常化,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基辛格主张中美之间应该互利、双赢,美国应承认中国的地位,故选D。
12.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正是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扶持日本,其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故答案为A。所给材料并没有涉及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方面的信息,排除B。也没有关于美国战略重心转移方面的信息,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世界处于“冷战”时期,没有出现多极化趋势,排除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作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但同时人们也相信,在国家管理中也必须有人民的存在——否则任何政府都会发展成__,而体现人民参政的形式便是英国人发明的代议制,也就是说人民不必亲自管理国家,只需选派代表去组织政府——这也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共和”的一般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
——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美思想界对于“民主共和”的一般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其他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人在独立战争后是如何制定法律的?其“共和制”思想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理解:“民主”即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暴民专政”;“共和”即英国创立的代议制,是人民参政的形式。其他局限性:从范围看,是少数人的民主;从参政方式看,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制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联邦宪法;联邦宪法必须经各州批准后方能正式生效。体现:总统由选举产生,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权力结构体现“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并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现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尝试走“美国人的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实践活动是哪一次历史事件。列举其取得的重大成果。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4)依据材料四、五,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
(2)实践:辛亥革命。成果:__了封建君主__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概括出外国侵略、内部封建主义压迫是导致人民没有民主权利的原因。第(2)问,根据题干“美国人的路”的信息,联系史实答出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第(3)问,注意时间限制,按照此时间限制,答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第(4)问,根据最后两则材料,概括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暑假作业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第(1)问,从材料的“遗礼义”、“弃仁恩”、“秦俗日败”、“其乱至矣”等有效信息来归纳。第(2)问,“丰碑”主要是从其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的角度来阐述。从其政治角度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角度发展封建小农经济来展开论述。
答案(1)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__秦朝统治。
(2)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4)材料四中的“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的再认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懂材料,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及题后设问综合作答。注意:组织答案时语句要通畅,言简意赅。
答案(1)完全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认为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这一观点不正确。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持否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4)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高一历史课时作业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国朝拟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折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曰可,乃下。”这则材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三省分权,相互制衡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__皇权空前加强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阁臣不得与闻”等信息说明阁臣只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说明皇权__达到顶峰。宰相此时已经不存在,所以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属于唐朝的中央制度,也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项。
2.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典()
A.剥夺了贵族的立法权力
B.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
C.有利于保护奴隶利益
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
答案:B
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西太后”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D。《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磨掉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排除A、B、C。
4.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李达曾说:“‘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C.和以往的政党没有任何区别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材料“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说明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故A正确。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故B错误;C说法本身错误;从材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来看,已经明确革命发展方向,故D错误。
5.《解放军报》在纪念遵义会议76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题为《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的文章,将遵义会议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下列可作为其主要理由的是()
A.遵义会议是我党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B.会议开始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
C.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__为核心的领导
D.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左”倾思想路线的干扰
答案:D
解析:“成人”的意思是不再依靠外在力量或者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而是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遵义会议上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问题,结束了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这体现了中共的成长,故选D项。A、C两项表述与题意不符。B项是中共“二大”制定的纲领,排除。
6.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答案:C
解析: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特点是内阁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接受议会的监督,对议会负责,材料中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言辞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故C正确。
7.《上海合作组织:过去10年和未来10年》一文中说,10年来上合组织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顺利完成了相关合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制度化建设。文中所述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A.地域因素促进成员国间加强合作
B.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推动
C.成员国倡导互信安全和互利合作
D.中国在该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答案:C
解析:地域因素不是主要成因,故A错误;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尚未建立,故B错误;D夸大了中国的作用,故D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作为相互关系的原则,从而推动了上合组织的发展,故C正确。
8.报纸是鲜活的历史,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某同学在一次历史主题展览中看到下面的报纸档案,写下了如下感言,其中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起了先锋领导作用
B.清王朝第一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爱国主义是这次运动的主旋律
D.基本上__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答案:C
解析:从图片中的“曹汝霖”“章宗祥”“北京学生界发表宣言”等信息可知,该图片与五四运动有关,该运动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所以本题选C项。中共此时还没有成立,A项错误;清王朝此时已经被__,B项错误;D项属于国民__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9.1948年,路透社11月1日电:“国民党在满洲的军事挫折,现在已使蒋介石政府比过去二十年存在期间的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了崩溃的边缘。”材料中“国民党在满洲的军事挫折”指的是()
A.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
B.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
C.平津战役,傅作义率军起义
D.渡江战役,蒋家王朝覆亡
答案:B
解析:从“1948年”“满洲”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D两项时间与材料不相符,C项内容与材料不相符。
10.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重估对华政策。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加速这一战略的转变。面对苏联对中国所造成的战争威胁,尼克松曾指出:“通过让北京在亚洲和世界起更大的作用,美国也许能够获得更多的用来压倒苏联的杠杆力。”这表明美国()
①开始放弃对华的冷战思维②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③企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共同遏制苏联④遏制与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因为美国虽改善了同中国的关系,但并未放弃对华的冷战思维。②③④表述正确。故选D项。
11.1983年,中曾根作为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日本“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大国地位。日本想在国际事务中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B.日本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扶持
C.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D.日本右翼势力的顽固坚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日本想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并强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2.20世纪的__,经历了1917年十月革命和1991年苏联解体两大历史事件。对于该国人民来说,本质上都是对()
A.历史文化的反思
B.西方模式的崇拜
C.社会制度的选择
D.政治领袖的追随
答案:C
解析: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后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对社会制度的选择,故选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任命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有多人被免职或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这样就形成了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作出决策。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被称为“外朝”。汉武帝故意提拔布衣亲信组成“中朝”,并由中朝对国家政事先作出决策,将原属丞相的决策权分割给了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
材料二唐朝将丞相的职权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__均为丞相。同时,唐朝还设置政事堂,参政议政。各省长官和被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即可进入政事堂议事。凡进入政事堂议政的都是丞相。这些被冠以头衔的官员,由于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
材料三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掉丞相胡惟庸,皇帝自己直接管六部。他还下诏:“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1)材料一中,汉代丞相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是如何处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
(3)材料三中,明代针对君权和相权矛盾,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综合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相权的演变趋势。
答案:(1)由掌握行政实权的重臣转变为权力被分割、没有决策权的执行机构。相__胁皇权,西汉皇帝采取措施削弱相权。
(2)分割丞相的职权,并增加审核部门,增加宰相人数,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
(3)废除丞相职位,权分六部。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明朝被取消,君权不断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君权和相权矛盾演变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答出相权的转变,说明相权被削弱。第(2)问,从材料中分割相权、任用官职品位较低的官员等措施归纳。第(3)问,抓住材料三中“毋得议置丞相”的信息答出明朝废除丞相职位;综合材料,概括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斯大林在参加雅尔塔会议时就说:“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__。”
——武原、陈伟德《远东审判》
材料二超级大国的行为往往像两个全副武装的盲人在一间屋子里摸着找路。每一个人都认为对方使自己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因为他认为对方能够看得很清楚。事实上,变化不定、妥协、前后不一,才是决策的本质。但屋里的每一方都倾向于把对方看成是始终如一的、有远见的和一贯的。于是,时间长了,就是两个盲人也能造成巨大的伤害,更不用说给屋子带来的损失了。
——基辛格《白宫岁月》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共同目标”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依据该会议形成的新世界格局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盲人是如何互相伤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盲人对屋子造成破坏带来的影响。
答案:(1)“共同目标”指的是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2)政治: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会。军事:美国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华约;古巴导弹危机。(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评价:美苏冷战违背了二战时的同盟约定;冷战导致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如德国和朝鲜的__,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但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经济的机会。总之,冷战既给世界造成危害,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