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设计说课稿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说课稿5篇
制定一份教学设计前,首先要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充分了解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一历史教学设计说课稿,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说课稿精选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坚持教育科学发展,构建龙岗和谐教育”为原则,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龙岗区高中历史教育实情出发,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施指导、高考备考指导、教学质量监测、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积极作为,为我区高中教育的公平、均衡、和谐与持续发展多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全区高三历史备考工作顺利推进,20__年高考文综历史取得佳绩,成为增分学科;
2.全区高二文综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均分60-65分,三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学生均分70-80分;
3.全区高一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均分55-60分,三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学生均分65-75分;
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规范全区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全体历史教师养成先认真备课再认真上课的习惯;
5.进一步挖掘历史教育教学的人文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6.组织区历史学科中心组教师因人施助,指导只有1-2年教龄的高中历史教师熟悉课程标准和岳麓版历史教材内容,能独立编写教案学案,能自制有助于高效教学的实用型课件。
三、主要措施
1.抓队伍。
加强各校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重视学科青年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2.抓课堂。
深入教师课堂,关注教学常态。教研员和学科中心组成员多下学校,多进课堂,全面了解各校历史课堂中师生的实际情况,严格以《龙岗区高中历史教学常规》和《龙岗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来规范区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抓高考。
加强新课程高考研究与备考指导,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广东省20__年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说明》和《广东省20__高考年报》,认真研究广东省20__年、20__年和20__年高考的所有历史试题以及其他省的高考试题,认真梳理20__年高考信息,力争20__年高考文科综合取得优良成绩。
4.抓网站。
整合区高中历史教师的信息技术力量,拓展龙岗教研网站中页的“网络教研平台”功能。
三、主要工作安排(行事历)
龙岗区教研室20__-20__学年第二学期高中历史学科主要工作安排表
周次
时间
内容
负责人
说明
第1周
2月21日-2月27日
24日开学;
学科教研工作协调会
第2周
2月28日-3月6日
高三深圳一模与质量数据分析
第3周
3月7日-3月13日
高三备课组长会议
第4周
3月14日-3月20日
高三听课评课;
习题编选专题研究
第5周
3月21日-3月27日
高三听课评课;
习题编选专题研究
第6周
3月28日-4月3日
高三听课评课;
习题编选专题研究
第7周
4月4日-4月10日
高二听课评课;
清明节放假1天
第8周
4月11日-4月17日
高二听课评课;
专题教学研究
第9周
4月18日-4月24日
高二听课评课;
专题教学研究
第10周
4月25日-5月1日
高一听课评课;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专题研究;
劳动节放假1天
第11周
5月2日-5月8日
高一听课评课;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专题研究;
深二模与质量数据分析
第12周
5月9日-5月15日
各地高考信息资料收集整理
第13周
5月16日-5月22日
各地高考信息资料收集整理
第14周
5月23日-5月29日
高考信息资料反馈工作
(查漏补缺专项工作)
第15周
5月30日-6月5日
期末考试区级命题
第16周
6月6日-6月12日
高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第17周
6月13日-6月19日
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评比
第18周
6月20日-6月26日
各地高考试题收集分析
第19周
6月27日-7月3日
高考成绩分析
第20周
7月4日-7月10日
高考成绩分析;
学年复习考试
第21周
7月11日-7月17日
学科学期或学年质量分析报告;
资料归档;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说课稿精选篇2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2.能力 (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动脑与研究历史能力。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4)通过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主义、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力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力。(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生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人民不断抗争结果,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2.通过鸦片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3.通过火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领域、清朝政局、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难点
难点一: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关系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才是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这涉及到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学生一般很难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是教学中难点。难点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丧失部分独立自主权,经济上保存了封建主义和发展了资本主义,但学生易说解以为是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所以是教学难点。难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第一次战争是在1842年就已结束,由于时间相隔外远的原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继续关系,所以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学生自主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多媒体显示】 课前播放一段编辑好的《虎门硝烟》视频,营造气氛,将学生的
注意力带入160多年前战争情景中,为本节新课教学打好基础。
【提问】 刚才大家看的短片是有关于哪一场战争之前的故事?反映了什么事件?
(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引入本节课题,问题探究一。
推进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一、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中国古代明清大帝国的盛世景象。也知道了在盛世的背后,潜伏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中国封建社会渐渐走向迟暮。
请问同学们,这个潜伏的危机是什么?(封建君主重农抑商的政策)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的历程,其经济有什么特点?(自给自足)
我们从今天开始,了解我们中国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内容。
板书课题:第1课 鸦片战争
二、新课
阅读第1课课前提示。
1.第一目 林则徐虎门销烟
检查预习案并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⑴提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19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因为鸦片走私能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商人便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⑵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提示:损害身心健康;
白银大量外流;
吏治腐败,军队丧失战斗力,等。
⑶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
教师引导:最开始的时候,林则徐禁烟的做法是——禁海口、禁吸食。但是这些方法都很难彻底禁绝鸦片的走私泛滥。经过调查研究,林则徐决定从禁止货源入手,把英国鸦片贩子囤积在广东海面趸船上的鸦片查缴,以彻底禁绝鸦片。这一做法,对于禁烟是非常有效的,但也是最需要勇气和决心的。
教师指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在于,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在禁烟斗争中表现出了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这是值得我们后人称颂和学习的。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
(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
(向中国走私鸦片。)
关于第3问,先多媒体显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林则徐上书,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年份 英国输华值 中国输
英总值 入超 正当
贸易值 鸦片
贸易值 总计值 1837-1838 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250万
材料二
材料三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
提问:三则材料中涉及到鸦片输入主要危害有哪些?
这样设计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提高学生归纳,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过渡】 作为当时皇帝道光帝应有采取什么行动?作为最有见识封建大臣林则徐
有何表现?
【多媒体显示】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虎门销烟图提问:①材料体
现了林则徐怎样精神?(反抗外国侵略决心及为国家民族利益自我牺牲爱国精神。)
②林则徐禁烟,禁烟主观上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林则徐虽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禁烟根本用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但他指挥虎门
销烟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精神,故是民族英雄。)
此设计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
【过渡】 不法英商非法鸦片贸易扭转了正常贸易中逆差所带给英国损失,但中国
禁烟运动不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诉诸武力,因此有
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鸦片战争”,对此有何看法?让学生
讨论、引入探究二。(提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事,林则徐的禁烟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2,学了这节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落后就要挨打。
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放眼看世界,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说课稿精选篇3
一、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英国与中国贸易的出超地位,使其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理解一个“沦”字,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 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二)教学方法
1.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查阅“鸦片战争形势图”,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
2.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致于受欺凌的认识。
3.分小组讨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资源
1.“课标”内容标准。
2.教材及《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
3.教学挂图和《中国国耻大事记》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
4.教师提供与“鸦片战争”历史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略)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资料展示):走私船“快蟹”图片,提问:这艘船英国用来干什么?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板?书)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提?问)思考:19世纪上半叶,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当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四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
(资料展示)展示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年度 1765-1769
每年平均数 1795-1799
每年平均数 1830-1833
每年平均数 欧美海上输华总值(=100℅) 1774815 5908937 9192608 英输华值 1192915 5373015 7335023 占欧美各国输华总值℅ 67.2 90.9 79.8 向欧美各国输出总值(=100℅) 4177900 7937254 13443641 输英总值 2190619 5719972 9950286 占中国输出总值℅ 52.4 72.1 74.0 中英贸易中国出超情况:出超(+)入超(-) (+)
997704 (+)
346957 (+)
2615263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投影展示资料,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
(板书)英国入超
(提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人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向中国走私鸦片。
(资料展示)教材中“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陈澧《炮子谣》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能够对鸦片的走私及危害有个直观的感受,得出鸦片走私“为害甚巨”伤及清王朝的根本之结论。
(小组活动)巧填数字游戏:阅读教材,将下列选项:
①虎门销烟;
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说课稿精选篇4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
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
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
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不堪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爆发。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中国农民战争的新特点,即在反封建同时还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使这场运动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
(3)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表现了太平军将士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
(4)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讲授1课时
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对《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的认识。
[课型、教学方法]
新授课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播放电视连续剧《天平天国》主题歌,调动学生情绪。
教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情况。
讲授新课: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原因(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学生: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教师: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教师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引申出太平天国反侵略性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2、酝酿
(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板书)
(投影:洪秀全塑像)
教师: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____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____、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①思想来源:西方____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板书)②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
③教义:a.“皇上帝”唯一真神论
b.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c.打倒“阎罗妖”
(投影:教材第45页[学思之窗]节选材料)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材料思考,这反映了洪秀全怎样的思想?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很显然,这则材料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所要求的摆脱封建压迫、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号召人们为实现平等自由而斗争。
指出洪秀全对基督____了改造和利用,以适应农民战争需要,主张信仰上帝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不同于基督____后升入天堂的说法,认为地上也有天国。这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广大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教师进一步指出拜上帝教起了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反清行列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科学的理论。
(2)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形成──组织准备(板书)
教师: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发展焦土,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有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他们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推翻清朝的统治,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了解一下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
3、兴起和发展
(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① 金田起义──运动爆发 1851年(板书)
教师:1851年初,各地拜上帝会会员2万人携带各种武器齐集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表达了起义农民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愿望。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由于受到清军围堵,转战至武宣东乡。在此,洪秀全称“天王”。之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
(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板书)
教师: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投影:《永安封王表》)
此时,清军3万余人包围了永安。由于城中粮盐弹药缺乏,使太平军陷入困境。第二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两位将领的早逝,对太平天国是重大的损失。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53年占领南京。
② 定都天京──同清对峙(板书)
教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
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天京这个政权巍然屹立于南方,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教师提问: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各种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是因为洪秀全等制订的斗争目标比较明确;太平军纪律严明,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和支持太平军;清军腐败无能。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4)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上全盛(板书)
(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
①北伐(板书)
教师: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1853年,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结合地图)北伐将士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攻到天津郊区。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
教师要求学生看书回答北伐的意义 。
教师指出:北伐的同时,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还进行了西征,北伐和西征是并举的。
②西征(板书)
教师: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连续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1855年,杨秀清派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急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后进入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西征的胜利使千里长江变成了天国的一条内河。北伐、西征之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东征。
③东征(板书)
教师: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56年,燕王秦日纲率太平军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
(投影:《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师要求学生完成)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了在军事上采取一系列行动外,在运动的前期和后期还分别颁布了指导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板书)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
(投影:《天朝田亩制度》书影)
(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板书)
教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投影:“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太平天国处理土地问题的原则,也就是天下的土地归天下的人耕种。这里,有关”天下田”当时的占有形式是谁的?
学生思考并试图做答。
教师:(启发)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是说天下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类似要求,如“均贫富”、“均田免粮”等。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分配土地的一个原则;还有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无处不均匀”。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配土地呢?
(投影:“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上受田,……,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
从这段资料中,你能看出平均分配土地有哪些标准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教师:从这段资料中不难看出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投影:“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公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投影: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从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来看,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它是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是不切合农民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
从分配的方法来看,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平均得到一份土地,但同时又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同归圣库。这样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好处,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会带来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贫困。再从客观环境来看,连年征战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现这一方案。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那么,应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呢?教师指出可从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除了运动前期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外,太平天国的指导性文件还有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
(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板书)
投影:《资政新篇》书影)教师: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回答。教师分析:《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在“向西方学习”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行。
教师布置课下作业: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
教师:1856年,当太平军东征胜利,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由于争权夺利,矛盾却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变乱发生,天国的事业开始由盛而衰。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板书)
(1)天京变乱
教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在天京,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
(投影:《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
从《天王府》画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严和等级的森严;从《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画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天王身居宫中,生活奢靡;东王外出,仪仗达千人之多;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分别控制军队、争权夺势,终于在1856年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
教师讲解经过、投影:
教师分析影响: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
(2)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板书)
①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
②后期防御战
教师提问: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进行了哪些军事斗争?学生看书回答。
(投影: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
教师简要讲解: 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击溃了江北大营,随后,太平军又获三河镇大捷。1860年,太平军依洪仁玕计策率兵奔袭杭州,这一计策实际上就是古代“围魏救赵”的战术,清军调江南大营将士驰援杭州,李秀成回师,与陈玉成会师,江南大营被击溃,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同时为太平军进取江浙奠定了基础。破江南大营后,李秀成乘胜东征苏南,连战连捷,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进攻上海的战役里,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英勇苦战,不敌联军,退回苏州。正当太平军同中外反动势力在江浙激战时,湘军再次包围安庆。陈玉成从浙江回师安徽以解安庆之围,但激战几月未能成功,安庆终于陷落,天京失去屏障,陈玉成退守庐州,1862年因歹徒出卖,陈玉成被俘,面对审问,陈玉成大义凛然,厉声斥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铙舌也!”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他的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重大损失。清军占领安庆后,全面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太平军展了天京保卫战。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板书)
1862年初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李鸿章率淮军和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湘军一部进攻浙江。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天京告急,李秀成回师,救援天京。在城外,太平军与湘军恶战,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5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6日,洪秀全病逝。但太平军将士仍固守天京,同心同德,决心与天国共存亡。湘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不久,天京城破,太平军将士又与湘军展开巷战,宁肯战死,决不投降。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抗争史上的壮丽篇章,其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训(板书)
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有人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有人认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我们现在不做统一的界定,但有一点大家是能够达成共识的,即这场运动是农民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由农民来领导的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归于失败。那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呢?
(提示学生从领导力量、斗争对象,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等角度分析)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教师:那么这场运动的意义又有哪些呢?
总结: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④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⑤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学生发言。
教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教师小结: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次农民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①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称其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②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③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尽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明确的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尽管它有诸多新特点,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的革命指导思想,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因此它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它最终也不可能给中国指出光明前途。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说课稿精选篇5
1.教学设计
讲述本课教材用1课时。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从总体上把握罗马法的内容、结构和体系,理解罗马法对维系帝国统治的重要作用,并能认识法律对人类社会维系公共秩序、协调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古代史,尤其是政制与法律史,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陌生的。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内容章程、条例结构等内容概念繁多、庞杂深邃。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通过探究合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要求。
本课导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可以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或运用世界地图,利用本课导言引导学生从空间范围认识罗马帝国。进而提出问题:面对如此巨大的版图、众多的人口和不同的种族,帝国该怎样进行统治?由此引出题目,开始本课学习。还可以这样导入:引用古罗马哲学家和法学家西塞罗对法律的界定,简要指出与希腊人的睿智相比,古罗马历史发展的特点中很重要的是罗马法的诞生和发展完善,使学生认识到罗马与古希腊的不同,看到古罗马的文化历史遗产。学习本课要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引出本课的课题。
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罗马法的概念,罗马法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讲述“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一目,主要是要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变化。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成文法诞生的背景。罗马共和国建立后,公民内部平民和贵族的界限严格,等级森严,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非常尖锐。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当时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因此,法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随心所欲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开展起来,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二,介绍《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实施的结果。《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建议引导学生与古代罗马历史演变相结合,分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背景,结合相关的法律条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十二铜表法》把一向由贵族垄断而自由掌握的法律,用通俗的文字公布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十二铜表法》开启了罗马制定、完善成文法的传统。第三,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及作用。作为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一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帝国的发展需要一部适用于罗马统治方位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建议教师讲清下列问题。第一,帝国的建立。引用《罗马扩张示意图》,了解罗马帝国对周边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及广阔的疆域。在征服过程中,帝国内显现出的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第二,万民法的诞生。突出理解制定万民法的背景、内容和适用范围。利用多媒体介绍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和设立海外行省的情况,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出现的必然和必要性。重视引导师学生阅读和分析补充的史料,使学生理解罗马法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第三,罗马法系最终完成。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在整个内容的分析中,进一步体会罗马法在内容上逐渐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维系统治影响后代”一目内容,也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从两个层面分析,即说明罗马法的地位和肯定对罗马帝国的维系作用,认识它对世界的影响。通过分析万民法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罗马法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巨大作用。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他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还可以将拿破仑《民法典》的有关内容与罗马法主要内容加以对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立法的影响。并要通过补充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以及法国《人权宣言》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充分理解罗马法在反封建斗争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还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介绍中国的有关法律文献等。
在本课的总结中,建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完善的过程:
关于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分为形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体现在表现形式上);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在适用范围的变化上);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法律体系更为完备)。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备、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珍贵遗产。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新课
方案一:
师:(呈现PPT)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名著作《罗马法的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可见耶林对罗马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后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出示课题。
方案二:
师:人类迈进现代化,“法治”替代“人治”,成为国家政治的必然趋向。宪政的古代起源是罗马法,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人的金戈铁马征服了地中海,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曾把公民权扩充到帝国境域所有的自由人,并以灵活务实的态度摸索出一套治理国家的成熟经验,制定了古代最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以求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由此引出课题。
案例二 《十二铜表法》
师:《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展示部分法律条文。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申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等。
第5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8表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第9表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自《十二铜表法》
师:从材料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它的公布在当时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第5表说明遗嘱有法律效力,财产归属由遗嘱人的意志决定,不能因为他死了就随意处置,这是私有财产的体现。第8表说明犯了罪是要负刑事责任,但也有消极的一面。第9表体现了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不能因个人利益改变。从第11表来看那些贵族还有特权。
师:《十二铜表法》的公布,在当时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法律既抑制了贵族权力,又保护了平民利益。在社会中人人有法可依。
师:在《十二铜表法》中也掺杂着原始的和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但要看到: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把一向由贵族垄断而自由掌握的法律,用通俗的文字公布出来,这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十二铜表法》开启了罗马制定、完善成文法的传统。
案例三 万民法出现的原因
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和讲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简单过程)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罗马不但摧毁了海上强国迦太基,而且征服了一些东方国家和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主人。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公民法发展成为万民法。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
师:结合罗马历史的变化,分析造成万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有关奥古斯都的引文,讨论后回答)伴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的外来人口急剧增加,再加上海外行省的设立,公民权范围的扩大,原来的公民法已经不能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
师:(补充说明)伴随着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案例四 罗马法的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师:万民法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与公民法相比,它有哪些突破?
生:公民法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在公元3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师:展示《罗马的扩张示意图》,罗马在共和国时期,就开始长期的对外扩张,到公元前3世纪早期征服了意大利半岛的其他民族,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中期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随着扩张,不同传统的民族间出现出现了新的矛盾。例如:有随着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矛盾;有民族习俗、文化传统不同的矛盾;对于罗马统治者来说,治理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但公民法难以应对这些新的变化。(质疑)
生:(思考问题)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师:(引申分析)罗马的公民法特别注重形式,如法庭上必须用固定的语言,还要祭神,还有特别的手势,等等。这些外邦人无法接受。第二,它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对外邦人是不认可的。那些高卢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也有自己的公民法。罗马政府曾设置了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以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体系。它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把外邦人归入,使他们也成为法律主体。万民法内容很多,是把各种法统为万民法。这样的法律一制定,会产生哪些作用?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如下的认识: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它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维系、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起到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案例五 罗马法的完备──《民法大全》
师:3世纪末至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一系列法典。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为什么说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完备?
生:内容丰富。
师:(引申讲解)第一,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第二,它建立了权威的法律体系;第三,适应面广泛(公民法与万民法合起来),它不是只适应某一群体;第四,它将自然法的法理思想融入法律的条文,如“人生而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案例六 罗马法的影响
师: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影响超越了罗马帝国的范围,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请大家阅读下列的资料,分析罗马法在历史上都产生过什么影响?
(1)《拿破仑法典》的内容除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1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是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2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2)“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充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法国《人权宣言》)
(3)“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
(4)“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诚实守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生:(分析讨论后回答)罗马法产生的历史影响:构成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为欧美各国立法提供依据;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适当引申和扩展)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第一,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第二,罗马帝国疆城辽阔,最强盛时地跨三州,正如恩格斯所说:“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首先直接破坏过去的政治秩序;其次,也间接地破坏了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都无一不在一定程序上受到先进的罗马法的影响。第三,罗马法是罗马统治者重视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第四,罗马法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这些条文,反映出当时罗马国家怎样的社会性质和状况。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法律体现的阶级性。
思路引领:依据材料和教材,指出当时罗马社会的性质。
答案提示: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它的作用、影响及利弊得失。
解题关键: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及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思路引领: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归纳罗马法的内容,结合罗马帝国的发展史和罗马法体系形成的过程,从实施的作用、影响和局限的角度分析和评价。
答案提示: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影响: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