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试题 > 高三 >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

李金0分享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三的日子也许是苦的,其实刚入高三时是迷茫和压抑的,有成绩失意时的沉默不语,有晚上奋战到一两点的精神双重压力,也有在清晨凛冽的寒风中上学的艰苦经历。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三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历史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社会蜕化之际,争乱频仍,民生困苦,……深思远虑之士,对此巨变之原因与影响,自不免加以疑问批评,而提出__或补救之方”,由此出现了

A.战国七雄B.百家争鸣C.独尊儒术D.春秋五霸

2.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该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3.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4.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有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政在得民”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④“人伦者,天理也”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①②④

5.下列主张属于宋明理学思想中“认识论”范畴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格心”

C.“成贤成圣”D.“齐家平天下”

6.下列思想中具有明清时代新特点的是①民本思想②批判君主__③经世致用④工商皆本⑤辩证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

7.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A.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D.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8.“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A.汉赋B.宋词C.京剧D.传奇

9.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B.宋代发明了__

C.宋代__广泛用于战争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10.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据此可以得出

A.康德强调人的自由是有限的B.启蒙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的

C.理性主义是康德的核心思想D.德意志启蒙运动强调道德

11.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当时的文艺巨匠

A.否认超自然力量的决定作用B.采取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C.认可天主教文化的本质属性D.运用理性批判宗教思想体系

12.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下列人物与成就相对应正确的是

A.毕升——指南针B.牛顿——量子理论

C.瓦特——改良蒸汽机D.达尔文——微生物学

13.列宁在评价某一种学说的作用时说:“(该学说)__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这一学说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的力学体系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4.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在欧洲,__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话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利用__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

B.美国__在世界__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

C.__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D.__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15.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未能触及政治制度B.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C.均主张“中体西用”D.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16.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玕B.洪仁玕、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D.孙中山、陈独秀

17.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孙中山向记者表示:“吾人已对美、英、法或其他列强之协助丧失希望,对南方表现诚意的国家是苏俄……只要他们愿意协助我们__北京,我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民主呢!”孙中山认为

A.联俄是进行革命的现实需要B.苏俄并未表现出应有的诚意

C.欧美列强是中国革命的重大障碍D.应该选__主国家作为合作对象

18.“为主义而来,为主义而去”是李大钊革命一生的生动写照。这里的“主义”是指

A.自由主义B.改良主义C.无政府主义D.马克思主义

19.“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述出自

A.孙中山《民报•发刊词》B.__《论十大关系》

C.__“南方谈话”D.列宁《四月提纲》

20.__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__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D.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21.宋代是一个雅俗并举的时代,一方面,文人士大夫成为时代的精神领袖,引领宋代的文化风尚。另一方面,城市商业经济催生了多元多彩的市井文化。以下不属于宋代文化的是

A.《朱子语类》B.“三言”、“二拍”

C.瓦舍、南戏D.《山径春行图》

22.近代画家陈衡恪解释某类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下列绘画作品属于这类绘画的是

A.《墨竹》B.《人物龙凤图》C.《清明上河图》局部D.《五子夺莲图》

23.柏拉图解释某人的一句名言时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据此判断他解释的名言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

C.认识你自己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24.康德说:“Sapereaude!……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其中“Sapereaude!”的含义可能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D.“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25.“他们采用的语言是荒诞、寓意、夸张的。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等待戈多》B、《格尔尼卡》C、《摩登时代》D、《埃斯泰克的海湾》

26.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7.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③“誓杀尽天下君主,使__满地球,以谢万民之恨”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①②④③D.①③④②

28.中国科学院任定成教授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既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下列史实符合任教授观点的是

A.神创论与进化论B.相对论与量子论

C.经典力学与相对论D.进化论与量子论

29.“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__再次燃起”,2003年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你认为这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3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历经曲折,成果丰硕。在国庆十周年__展览中,共展出35部__,其中大部分为l956年拍摄的,被称为“难忘的l956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B.苏联的帮助和支持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D.“双百”方针的提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共3道题,共40分。考生必须用黑色笔答在答题纸的规定位置。

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的马只适合于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的语言,只适合的思想,然而,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用)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__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__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__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

(1)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3分)

(2)据材料二,说明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作用有哪些?(3分)

(3)材料三中胡适“首举义旗”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思想主张。材料一、三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6分)

(4)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以上材料所反映的运动中所起的作用。(2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已”……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2)

材料二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今天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今天中国对西方了解”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6分)

33.(14分)美国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说:“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变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其中,科学的进步是注意的中心,而一般历史经常作为背景而存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的科学史__薮内清精辟地指出:“在古代文明中,天文学一直属于高层次的科学,而且深深地染上了世界各种文明时代所具有的特色。构成中国天文学史主流的是历法研究和以占星术为目的的天文观测。”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李时珍指出:“医者贵在格物。”他为写作《本草纲目》,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皆需试见而后详之。”徐光启博闻强识,“考古证今,广咨__……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1)分别列举两汉、宋元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至少两项)。(2分)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科学成就取得的社会背景。(2分)

(2)结合所学,概括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3分)

(3)据材料三,概括京师同文馆和上海格致书院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京师同文馆和上海格致书院创办的背景和意义。(7分)

高三历史的学习方法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牢记历史教学的目标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进行历史复习时的指导方针,应侧重从这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应试性的历史复习,应注意把握模式与事例的结合,即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即使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此种方法的应用是进行各种形式逻辑的练习,以加强自己的应试技巧性。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的建议

一、阐释教材,着重加强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教学。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第一轮复习应从微观入手,基本按章节顺序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教学,在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同时,着重应帮助学生认识和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在教学中,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点、难点,以这些“点”为核心,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知识链或知识面,然后引导学生寻求各知识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章节内部纷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成反映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所谓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它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教学教程中,可把教材内容按时序和历史不同阶段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单元。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五个阶段共七个单元;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北洋军阀的统治”等几个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中国现代史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世界近代史可划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场手工业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几个单元;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战后革命时期、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大危机时期、“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的世界等几个单元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不是章节知识的简单重复,应重在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复习时,可按“基本史实——历史概念——知识体系——阶段特征”的内容结构,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微观分析后,再从宏观上进行系统综合,把单元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深”度和理论“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一特定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提示历史的阶段特征。

单元复习还应注意分析提示单元与单元之间、各历史阶段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纳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动态考察和把握,保持历史教学的连续性,使历史阶段特征成为通向历史规律的“阶梯”。

第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历史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是构成知识结构的纽带。在教学中,以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为基点,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其前后的同质问题加以分析或把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阶段加以分析,这就是纵向联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变法运动,可以联系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同时可把它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揭示19世纪晚期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通过这种纵横联系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构筑起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能力,学会把历史事件、人物或观点放入特定历史时期的立体框架结构点上认识评价其地位、作用。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可以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体系,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体系,而三者之间又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联系对应构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法教学,学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从构建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

二、钻研《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加强对抽象知识理解的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史科《考试说明》(《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高考历史学科能力提出了四项九条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及选拔性考试的特点。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特点,突出了考查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着眼于考查“为什么”、“还有什么”,纯知识考查越来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它既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也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这些抽象知识是构成学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如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抽象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隐性知识呢?可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论从史出,透析理论原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应以历史知识为依托,通过对基本历史史实进行历史理性分析,阐释出隐含其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具体可以两个方面进行:1、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提炼观点。例如,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①通过分析其爆发原因,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大量史实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通过分析法国历“共和制”与君主制、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过程说明“人类社会是曲折地前进,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④通过分析历史意义说明历史现象的普遍联系性。2、以观点驾驭史实。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先把本章中所隐含的史学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逐条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史实对号入座加以论证,这样使学生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掌握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第二,对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规律。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点和共同点。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同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证和共性规律。例如,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史实,既可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能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

三、讲、练、评相结合,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即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1995年修订过的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明确地把能力要求规定为四项九条。因此高三历史的第一轮复习必须完成《大纲》和《考纲》规定的任务,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近几年业的高考历史试题日益重视对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的考查,与它们联系密切的知识往往就是考试的知识重点。因此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必须精讲这些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思想教育,根据《大纲》的要求,应当渗透到各堂课的历史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理论水平。

第二,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复习完每一章节或单元后,应精选一些思维含量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的各类题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进行适量训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训练量为每个单元进行一次的书面练习,每讲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进行一次测评考试,整个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一、二次大型综合检测。

第三,及时“评”讲,启发提高。

对每次书面训练,检测性考试卷及时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轮复习中,讲、练、评要有机结合,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这样扎扎实实地搞好了第一轮复习,就能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好基础,从而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684382